2025 年 4 月 19 日,我特别幸运地参加了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举办的教师沙龙,主题是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这场活动可真是大咖云集,有吴亮奎、范希亮两位教育专家,还有好多来自不同学科的中小学教师。大家通过课例研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对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常州近些年的典型案例,我来跟大家分享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先说说道德与法治和心理辅导融合的这个案例。2023 年,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中开展了相关跨学科主题研讨活动。杜金蕊老师上的道德与法治课《情绪的管理》,用校园 “诚信金牌事件” 做情境,让学生们角色扮演,采用议题式教学,引导他们认识到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周海燕老师的心理辅导课《我的情绪滋味》,通过 “情绪牌” 游戏和情绪 ABC 理论,教学生怎么科学调节情绪。
这两节课融合得特别好,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几个特点。一是用真实情境驱动,从学生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出发,像校园矛盾、个人情绪困扰这些,学生特别有代入感,学的东西也实用。二是学科互补,道德与法治课引导价值观,心理辅导课提供方法,两边一结合,思政课有了辅导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也更有实践性了。三是突出学生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学生从被动学变成主动探究,老师也从单纯传授知识,变成了引导学生学习。专家吴亮奎说,这种跨学科设计关键就在于把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统一起来。像情绪 ABC 理论,既让学生对道德规范理解更深,又培养了他们理性应对情绪问题的能力,和核心素养里 “健康生活” 的目标很契合。
还有个案例也让我印象深刻,是 2024 年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 “探索太空,逐梦航天” 跨学科主题课。历史老师殷丹和地理老师朱琴茜合作,把 VR 技术用到课堂上。学生能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太空舱操作、绘制 AI 月球基地蓝图,还结合历史时间轴梳理人类航天史,分析地理环境对航天发射场分布的影响。
这个实践也有创新的地方。首先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VR 让课堂沉浸感十足,学生好像亲身经历科学探索,比如能直观感受太空环境对航天器设计的限制。其次是协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注重 “时空观念”,地理强调 “区域认知”,在 “太空探索” 这个主题下相辅相成。像分析不同时期航天技术突破和地理条件的关系,学生既能明白科技发展脉络,又能掌握地理要素的实际应用。最后是项目化学习设计,以 “设计月球基地” 为任务,学生得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整合性和实践性。专家范希亮提醒,这类项目要注意平衡学科立场,不能光展示技术或者简单拼凑学科内容,要紧扣课标,在学科交叉处挖掘育人价值。
参加完这次沙龙,我觉得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做好,得注意几个关键点。主题得选好,要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切入,既贴近学生,又能整合多学科知识。教师之间得加强协作,打破学科界限,像常州好多学校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共享资源库,提升大家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评价体系也要多元化、注重过程,从知识整合、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等多个维度去评价。
这次沙龙让我收获满满,看到常州在跨学科教育方面的成果,也让我思考怎么把 “学科 +” 思维用到日常教学里。不管是情绪管理的德育实践,还是太空探索这样虚实结合的课程,都能看出跨学科学习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重要。以后,我也打算朝着 “真实情境驱动、技术赋能创新、评价引领发展” 这个方向,在教学里多探索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