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一、研究背景
基于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在“小初衔接”“积极情感培养”“深度学习”“体验学习”等成果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情感,除了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之外,在教学上还需要一种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相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以增强教师对学生积极情感培养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学生在真实性的情境中体验音乐;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活动方面引导、鼓励学生用多种音乐手段与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反复讲解、反复练习,更多的是多元化的协商解决;学生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制造作品、艺术表现。改变灌输式的教学行为,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情感得以提升。
二、研究价值
1. 从课程性质看
通过研究,力求能有助于教师全面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正确处理“情感目标”与其他二维目标的关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规范地设置“情感目标”,促进音乐教学其他目标和谐、统一发展,从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2. 从学生视角看
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尤其是跨入初中以后,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在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能够有效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课中多感官的参与,在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开发学生不同感官的听、看、动来感受音乐,促进学生对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提升。
3. 从音乐特质看
积极情感的培育就是人格塑造心灵净化、陶冶情操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育,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与引导,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意志、自信心、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可以促成学生终身学习,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4. 进一步丰富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关于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理论较少。通过我们研究,进一步丰富其理论架构,指导实践,促进教学的发展。
5. 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探索提供实施策略
在当前大力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背景下,音乐作为美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开发、研究小初衔接音乐课堂中积极情感的培养,对学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积极情感与小初衔接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有一定的互补性与互利性,积极乐观的情绪与外部环境对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
1.小初衔接
“小初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要从“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矛盾进行“衔接”。主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2. 积极情感
情绪和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凡是能够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体力和精力的都是积极的、增力的情绪和情感。积极心理学倡导鼓舞人的创造性、合作精神、互动意识以及兴趣的发展,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合作精神,说明积极心理学与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是相契合的,有着共同的教育观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将积极情感的培养引入到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 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是指在小学高年级过渡到初中的歌唱教学中从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社会交往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角度解决初中音乐课堂中课时量、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学生对“新课堂”的不适应,学生学习程度达成度低等问题,形成情境设计、趣味活动设计、模型架构、效果检验等策略的研究活动。
四、研究现状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善音乐教学中过分偏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问题,从学生的情感教育入手,推动整个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出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对知识生成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往“双基式”的教学方式渐渐淡出。但是我们也看到,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情感目标的制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很多时候情感目标仍然是单元目标或教学参考内容的“复制”。
笔者从学术文献总库以“小初衔接”与“积极情感”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小初衔接的文献共有32篇 , 其中期刊文献3篇, 硕士论文 4篇。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大部分是关于音乐学科小初衔接的研究。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王一兰的《音乐教学小初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王欢的《音乐学科“小初衔接”的基本原则与纾困路径》;有雷天胜、张琴的《研读教材 分析学情 优化设计——音乐学科“小初衔接”的路径探析》。在“积极情感”方面,有苑佳佳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音乐教育课堂实践研究——以义井中学为例》;冉宇昕的《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山东师范大学李敏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从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创造性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三方面揭示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启示。
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关小初衔接歌唱教学中积极情感培养的文章未检索到,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小初衔接歌唱教学策略研究有了深入、创新的可能性。
本文基于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分析,并对其理论加以研究和整合,弥补过去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培养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给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中的积极情感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及可借鉴的方法。但是他们的研究中缺少对于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将积极情感的研究应用到小初衔接音乐教学中,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发展学生积极品质的保证。研究中我们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纲要,试图站在前人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对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课型模式进行研究、归类、总结、推广。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寻小初衔接阶段,学生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弱化的理论基础和心理规律。
2.以小初衔接为抓手,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丰厚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已学的歌唱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形成系列化的适用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教学策略。
3. 通过对常州市以及天宁区音乐课堂的探究,积累拓展资源库和音乐创编案例,探索积极氛围营造的办法,总结出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内容
1.小初衔接和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文献研究。
常州市教科院对于小初衔接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借鉴和帮助。课题组成员将收集国内外小初衔接与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培养的理论文献,了解本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我校现实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相关文献资料,展开学习讨论,总结提炼要点,为下一步工作展开做好理论准备。
2.小初衔接音乐课堂表现的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形式,调查具有代表性中小学各年级教师和学生,了解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理性分析,发现当前音乐教学的症结所在,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3.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1)小学高年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动机,音乐学习中真实性情境的设计与呈现的策略研究。
(2)初中音乐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凸显学习音乐的主体性,课堂中设计任务发展性的策略研究。
(3)围绕核心主题和主要问题,加强师生对话与沟通的能力,多元化意义协商丰富教学互动与学习指导的形式的策略研究。
4. 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1)小学高年段逐步将音乐课堂的主导权转移到学生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创编活动。
(2)初中阶段让学生主导音乐课堂,调动积极性,主动进行音乐创编活动。
5、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发展的评价研究
教学设计的自由度,学生主体的参与度,生成性资源的敏感度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多种形式地进行评价。
六、研究思路:
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等检索引擎,搜索与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小初衔接相关的关键词组成的一系列理论及实践成果,分类并编辑出可供本课题学习的分析性案例数据,据此在专家引领和指导下最终形成文献综述研究报告。
2.访谈调查法:依据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调查目前中小学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现状,走访、了解和提出小初衔接背景下音乐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实施的可行性,澄清现状、梳理问题、理清脉络、形成报告。
3.行动研究法:主要定位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实证研究。主动对课堂教学结构、过程、方法等进行设计与实践,在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培养。
4.案例研究法:通过广大课题组成员设计教学方案、撰写教学案例、掌握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教学案例,形成教学策略。在反复研究方法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八、课题组织机构、保障、分工和进度
1.课题组主要成员及职责
组 长:许婧、卞莉月。负责课题总体指导、进度和质量掌控、定期总结。
成 员:石思、陶乐乐、徐丽丹、田艳玲、顾钰倩、郑莎莎、刘婷钰、高杰、杨淑君、周卉。按课题任务分工和进度,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2.课题实施保障
组织保障,建立以商骏涛校长为领导,许婧、卞莉月组长负责的组织体系;
经费保障,列入学校经费预算,确保研究经费落实;
师资保障,全体教研组成员参与课题;
资源保障,给研究参与者提供研究所需的教育教学期刊、信息设备及其他工具等。
时间保障,给每位参与研究者提供充分的时间。
3.课题组成员分工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石思 |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副组长,负责课题相关的问卷设计、学习工具的开发等。 |
徐丽丹 |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相关文献、网站信息,资料汇总。 |
顾钰倩 |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活动资料、课件、教案等资料的收集。 |
郑莎莎 |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 负责案例的分析。 |
高杰 |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案例、光盘等的收集。 |
周卉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理论研究。 |
杨淑君 |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案例、光盘等的收集。 |
刘婷钰 |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案例、光盘等的收集。 |
田艳玲 |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理论研究。 |
陶乐乐 |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 | 组员,负责理论研究。 |
4.课题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2023年12月—2024年02月)准备与起步阶段,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分析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音乐教学的切入点,确定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2024年02月—2024年12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学习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研究目标,落实研究内容,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10月)深入研究阶段。继续实施课程内容,改善教师教学策略,积累相关教学案例。
第四阶段(2025年10月—2025年12月)评估、总结阶段,整理各种资料,收集相关论文,阶段总结报告,结题报告和反馈教材使用信息。
九、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 | 2024.3 | 许婧 卞莉月 |
“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策略研究”教学素材(案例集、光盘等) | 素材册 | 2024.8 | 石思 陶乐乐 | |
“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策略研究”论文 | 刊物发表 | 2024.10 | 顾钰倩 刘婷钰 | |
“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4.12 | 郑莎莎 高杰 | |
最终成果(限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 “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策略研究”案例集 | 案例集 | 2025.5 | 许婧 杨淑君 |
实践展示活动(教学示范课) | 现场展示 | 2025.9 | 徐丽丹 | |
“小初衔接背景下培养音乐课堂积极情感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5.12 | 卞莉月 |
本人在教科研方面经验不足,但我相信,在专家、学校骨干老师的指导下、在教研组的团队协作下,会全力克服各种困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达成预期目标,确保课题按时结题。
2024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