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下午,东青实验学校举行“开放・交互・集聚”式生命课堂建设推进暨 “新基础” 教育语文学科研究活动。本次活动,小学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双新”背景下用“新基础”教育理念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改革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研究课是由史彬老师执教《忆读书》。课堂伊始,史彬老师以独特的导入方式迅速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采用圈画法、表格法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好书的标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体会读书的好处,与作者情感共鸣。通过两大任务组块,在学生们心中唤起了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巧妙地为《忆读书》这篇课文的学习营造了氛围。这种导入方式充分体现了 “开放” 的理念,将语文课堂与广阔的阅读文化世界相连接,打破了传统教学局限于课本的壁垒。
在交流评课环节,老师们都认为“交互” 成为了这课堂的主旋律。史老师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作者童年读过哪些书?这些书对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分析作者对《三国演义》的喜爱,体会到经典名著对儿童心灵的滋养;有的学生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不同书籍对作者阅读品味的塑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倾听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形成了一个多元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这种交互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他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将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推向深入。
沈春法副校长全程参与活动,并结合活动主题对史老师的课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作者冰心的生平介绍、那个时代儿童阅读的情景再现等,通过提炼关键词凸显课堂内容的“集聚”;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忆读书》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意义,将学生们分散的思考集聚起来,形成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通过教师总结来凝聚学生思维的“集聚”。学生们认识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途径,并且明白了要广泛阅读、选择好书等重要的阅读理念。
此次《忆读书》的教学展示,是 “开放・交互・集聚” 式生命课堂建设和 “新基础” 教育研究活动的生动实践。如何让“新课标”、“新基础”理念在我们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追求。本次课堂研究活动对如何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提升语文素养做了有益探索,也为后续的教育研究和课堂实践提供了借鉴经验,指引着大家向着更优质、更具活力的课堂教学迈进。
(东青实验学校供稿 摄影/撰稿:潘霖 审核:沈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