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月11日,由潘建明教授领衔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理科工作室一行来我校参加跟岗学习交流。
商骏涛校长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向跟岗教师全面地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表达了永葆初心、互相学习、交流提升的美好祝愿。
按照跟岗教师需求,我校优秀教师吴烨、曹萌和工作室李斌、路海燕老师开设同题异构公开课,我校优秀教师姚军华、王晔、王磊、徐戴玲开放课堂观摩。课后双方教师进行课例研讨交流。商骏涛校长作了《全人教育理念下 学校转型变革之实践》的讲座。
数学组
10位内蒙古土左旗理科工作室的数学教师们带着他们对新课改下课堂的理解走进了我们的教室,与我校九年级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与交流。此次教研活动七至九年级的全体数学教师及蹲点行政牟志刚老师全程参与,并积极参与听评课、交流环节。
首先,由来自土左旗的李斌老师和我校吴烨老师分别开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新授课。李老师以巴金的海上日出为情景,从细微处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感受现实世界,课堂中也通过类比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建立与旧知的联系,整节课堂简洁、大气,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自然流淌。吴老师的课堂紧凑严密,板书设计精巧细致,在重难点的教学环节恰当加入小组交流,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生命课堂。
评课、议课在3楼会议室举行,分别由两位开课老师说课,后由东青实验学校卢彬彬、许丽金老师和土左旗3位教师代表对两节课做点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两节课堂都能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都能贯穿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且将数形结合、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的几何画板使用和吴老师的教具巧妙变换,也都体现出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最终,东青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沈虹老师做总结性发言,两节课堂不论是“接地气”的李老师、还是“高大上”的吴老师,这两种教学精神都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我们的日常教学需要有“高大上”的引领,更需要有“接地气”的态度,只有扎实的推进日常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每一次的生命课堂。
物理组
首先,王晔老师执教了九年级物理《内能 热传递》一课。王老师的课从运动汽车具有的动能来自哪里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内能这一概念,并回顾联系八年级分子热运动知识和九年级机械能知识,讲解内能。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讲解热传递时,王老师巧设情境,创新设计实验,利用红、蓝色素在水中的扩散,观察热水和冷水之间的热传递,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不同。
第二节课由王磊老师执教八年级《光的色彩 颜色》一课,王老师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结合书本上丰富的实验,同时积极设计创新实验,帮助学生享受课堂。通过丰富的分组探究实验,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物理,享受物理。同时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带出了教室,在室外体验我们多姿多彩光学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绚烂彩虹。课堂中,学生沉浸其中,积极动手,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收获知识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快乐。
课后,大家齐聚四楼研讨室,对两节物理课进行了评课议课、反思重建。内蒙古左旗教育局教研室王主任充分肯定了两节物理课,并提出他对物理实验的特别关注,认为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要让学生充分实验,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学生才会越学越觉得有趣。
最后,东青实验学校商骏涛校长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实验的重要性,说到我们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的实验要开齐开足,并且要进一步创新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化学组
姚军华老师在九(1)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利用展示了一节观摩课;徐戴玲老师则在九(2)班与同学们利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探究认识了传感器。
在听课之后,两地化学老师又交流讨论了内蒙古和常州的化学教育差异。对两地的教材选取、分值分布、中考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最后针对微粒一课的开课导入环节,进行了讨论,东青老师针对本地教材的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议,共同探讨出了新的课堂设计思路。
生物组
土默特左旗生物学科路海燕老师与我校曹萌老师以《神奇的微生物》为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
路老师的课堂以微生物与生活的联系为切入点,为学生们徐徐展开了一副微生物的画卷,学生们对微生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温馨而热烈。
曹老师将观察仪器显微镜带进了课堂,学生们兴致盎然的自行动手调节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了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亲身体会到了微生物世界的精彩与神奇。
在同课异构展示结束后,来自土默特左旗的三位生物老师还与我校生物学科曹萌老师进行了亲切的学科组交流与探讨活动。四位老师就《神奇的微生物》一节的课堂流程设计与教法展开了探讨。跨越地区的思维碰撞,经验毫无保留的交流与融合,使每位老师都收获颇丰。
本次活动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互促教学的平台,老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双方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