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方式: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与观察指南》
作者简介:
杭海,男,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 院教授。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及火炬接力核心图形设计师,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指示系统、门票及注册卡系统、 形象景观KOP系统、火炬接力形象景观系统等项目设计总监。 深圳201 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形象景观系统设计总监。著有 《妆匣遗珍》《一个人自我推广>《借题发挥》《为北京奥运设计》 等专著。
杭大川,男.199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2013年就读于美国芝 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2017年5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作者自述:
很久以来,学习绘画都是中国年轻家长培养孩子成材或陶冶其情操的重要途径,每天傍晚,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许许多多年幼的孩子刚放下书包,就又背起画夹随家长去训练班学画。我本人由于有绘画的背景,常常被有孩子的朋友问及绘画的事情,孩子画的“像”与“不像”一直是家长们焦虑的核心,无数有天分的孩子就在这一标准下遭受或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摧残。1994年的冬日我儿大川出生,使得我有机会去持续观察一个孩子较为完整的绘画历程,通过大川的绘画与视知觉理论的平行比较,我深切地意识到儿童绘画与儿童心智发展的同一性,以及儿童绘画在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气质方面的无可估量的作用。透过儿童看似随意的涂鸦,我们不仅能了解此刻孩子在想些什么,过去经历了什么,甚至能够知道未来孩子将成为什么。儿童绘画不再被视为瞎涂乱抹,而应看作较具感性的心智记录。对儿童绘画做心智与视知觉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智力与情感的发展状况以及图形生成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得家长能够对孩子的绘画及其绘画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一个评估的基本依据,以避免其过度的热情加上对老师的盲目信任而给孩子的感觉、思维和情感造成长期的、潜在的、不可逆转的伤害。通过我所接触的许多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曾屡屡见识到这种自幼年起烙下的感知创伤的潜在面积及深度。
专家推荐:
我的朋友、比利时儿童心理专家Gaiet Dupont 女士,在一次聊天时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她说:“人一生的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东西。”
看大川儿时的画,看得到孩子共有的天然部分。不少人都会说:我小时候也爱画画。确实,每个幼儿生长中都会有这个阶段,但随着生理和兴趣的发展,再加上“教育”,绝大部分人的这种“才能”会逐渐消失或转移。
杭海先生细心积累、分析所得的这本书其价值在于,可作为我们成人对孩子的“关爱误区”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徐冰
《孩子的方式》初看起来像是一本儿童图画书,仔细读下来才知道是给家长的指导书。书中用一张张孩子的图画告诉我们,孩子的眼睛如此的敏锐,表达如此的直接。作为家长,保护孩子的心智又是如此的重要。从一个艺术家的视角来看,这也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艺术教科书,在探讨艺术的观察和表达方面,比某些专业书籍阐释得更透彻,更接近艺术创作的本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谭平
这本父子共同完成的书有趣,给人启示,又颇有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很值得一读!父亲杭海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儿子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芝加哥艺术学院,书中父亲详细分析了儿子幼时画画的过程,以及这段经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眼下大家都明白美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众多让孩子学美术的家长也许并不清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艺术教育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所以这本出自学者亲身经历的书应该有其特别的价值!
目录:
前言
上编 形态的研究
章 涂抹的乐趣
第二章 圆形的意义
第三章 从封闭线到区隔空间
第四章 眼睛的重要
第五章 丢失的躯干
第六章 对称的秘密
第七章 侧面
第八章 关系的建立
第九章 视点的问题
第十章 方位与顺序
下编 题材的研究
十一章 动物
十二章 汽车
十三章 火车的发展
十四章 星空与飞行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