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
作为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影响,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基于这些原因,我想谈谈如何提高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
对话过程中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教师不是圣人,但一定要努力学会做圣人。的确,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就是情绪,但必须努力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非将情绪带到自己的工作中。有时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自己的情绪还未平复,却已经在处理问题了,往往带着感情色彩甚至是有色眼镜处理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有时自己家里或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烦心事,就不适宜找学生对话,以免将自己的情绪迁怒给学生。当然,如果是要处理与学生的矛盾,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情绪状况,最好在双方情绪较稳定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到有关公共秩序的内容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背景是人们在等车。然后我呈现两幅画面给学生。第一幅画面中,公交车缓缓开来,人们自觉地按照到达顺序先后排号,车子缓缓停下,人们陆续上车,10个人,上车用时3分钟,随后,公交车疾驰而去。第二幅画面,公交车缓缓开来,人们争先恐后地争抢有利地形,场面混乱不堪,车停下后,争先恐后上车,你推我,我推你,老弱孕残幼通通被挤至一旁,10个人上车用时6分钟,终于汽车缓缓开走了。设问: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等车的乘客,你希望自己置身于哪幅画面中?我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展现出公共秩序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主题。在我的引导下,很多同学都说我选择第一幅画面。本来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很快就能切入主题,我也正准备引出主题。这时,我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我选择第二种。我一听,立刻火冒三丈,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引导:如果你正好隔天不小心踢足球摔坏了脚,你选择哪一种?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下我再也忍不住了。便把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加给了他,并狠狠批评了他。他很不服气,在嘴里咕哝着:我只是发表我的意见而已!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我接着上课,但明显情绪不是很好,课堂气氛也很差。
课后,我耳边一直围绕着那句话:我只是想表达我的意见而已。为了避免带着情绪对话,我并没有课后立马找学生对话,而是等双方的情绪都平息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找他。当我问到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时,他是这样说的:我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么做的啊!于是我针对这种观念,举了几个反面事例,并且让他换位思考,如果图中的老人是你的爷爷,因为被拥挤的人群挤至最后上车,并且导致上车后没有座位一路站立到目的地,你作何感想?这时,他想想了,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我肯定会觉得很心疼。”我乘机引导:“是啊,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我们都不认识,但是每个人背后都有家人的关爱,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家人受到他人的关爱,那么凭什么不能自己先给予别人关爱呢!这就叫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啊!这也是为什么文明、有秩序的过公共生活是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他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知道了,下次,就算别人做的不好,我也会做好的。不为别人,就为了我自己!”
事后,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可能在一开始课堂上就控制好情绪,给双方有留白的时间,可能处理起来效果会更好。
二、在与学生对话中要做到“共情”,
共情,也就是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对话的最高境界。就理论上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理解,因为理解是教育的基础;其次要换个视角思考问题,别总是把大人的逻辑强加给孩子;再次不要喋喋不休的讲述大道理,如此这样,才能做到共情。
还记得那天,我接到一家长的微信信息:“老师打扰了,我刚才打了孩子,但是她很不服气,脾气太差了,与家人说话太硬了,不知道怎么办,望指点一下。”看到信息,我并没有直接进行指导,而是追问打孩子的原因是什么?这位家长反映,孩子这几天在家对妹妹说话的口气总是怪怪的,爱理不理的。随后我就问她会不会是平时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让大的孩子觉得家长偏爱妹妹。但家长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平时都是一视同仁的。后来就指导了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第二天,孩子来了学校,我单独和她聊了一下。为了避免她尴尬,我特地选择了其他同学下去上体育课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很忐忑,因为在他们观点中认为被老师单独谈话肯定是做了什么坏事。当问到和母亲在家发生矛盾的事情,孩子头低了下去,自己也表达了和母亲争吵是不对的,但是总体来说情绪都比较稳定。我站在她的角度,温柔的问道:对妹妹的态度和对妈妈的态度是因为你觉得爸爸妈妈对待你妹妹好过你吗?刚问完,孩子一下子情绪就崩溃了,眼泪哗啦哗啦的流,然后说了很多她认为爸爸妈妈喜欢妹妹,不喜欢她的事实。我站在她的角度说了很多理解她的话,又尝试让她站在爸爸妈妈角度去思考问题,问题暂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学生也尝试把自己心里的所想都告诉了我,我觉得这是一次有效的对话,而基础就在于我使用了共情的原理。
现在,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二孩的出生率不断上升,现在班级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而作为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扮演的是大孩的角色。很多孩子会因为在家庭里感觉地位的下降,想通过一些叛逆、早恋、网络交友等方式来博父母的关注。这时,就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共情打开孩子的心灵,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亲子关系,正确认识自我。
三、对话前应掌握对话的一些技巧。
作为班主任,我们所面对的是四五十个不同的个体、还有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面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境,我们所选用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不同的。所以应不断的加强学习,掌握一些对话的技巧。我们要用好语言这门艺术,让话说的暖人心窝而非尖酸刻薄;道理要讲到“理”上,说到“心”上,说到“点上。我们要学会倾听,就像戴尔卡耐基所说:“因为世界最叫人渴望的,就是有人倾听你的说话”。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要做到角色互换,更要做到处境置换、视角转换。我们要学会对症下药,不同场合可采用不同方法,重症下猛药、尴尬用幽默缓解、说话拐个弯儿……
就如我在班会课上讲到挫折时,针对挫折中有自然原因灾难等带来挫折感,设置了汶川大地震的例子,要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灾害将带给人们哪些挫折。让学生感悟到突如其来的亲人的离去,家园的毁坏,身体的重创等等都会带来挫折感。当讲到这里时,一位学生突然在下面小声地说:“反正中国人太多了,死了就死了呗。”满脸的无所谓。问题很尖锐,这时我该选择哪种对话方式呢?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挑开,让学生来进行分辨。我若有所思地对全班同学说:“反正中国人太多了,死了就死了呗(重复,一字不落),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伸张正义的勇士已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反驳,而且声音嘹亮,底气十足。“如果是你的家人,你还会这么说吗!”“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生命多么的美好,不能这么说。”……我轻松地摆脱了尴尬的境地,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理。
对话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对话的契机
作为班主任,要观察细致,学会从细微处入手,有时对话的契机稍纵即逝。如果能抓住教育教学中对话的契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次教学过过程中,我和学生正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这时有一位同学跑过来告诉我王同学呕吐了。此刻,许多同学也停了下来,看到这一情景都捂上鼻子,赶紧走开,嘴里还说着“真难闻”“真扫大家的兴”之类的话。这时,另外一位同却跑过来说:“老师,我来打扫干净。”话音刚落,就忙碌起来。于是我紧紧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要学习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我想这种对话比平时的死板说教更有说服力。
此外,对话方式要灵活多样,也要学会恰到好处地选用一种方法,我们的对话就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如对话可采用写周记、传小纸条、写封信、写好评语合理利用qq、博客等方式进行。当然,方法也要因人因事而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对话方法。如可采用故事启发法、解题发挥法、出乎意料法、引而不发法、正面说服法、反向刺激法、暗示提醒法、反弹琵琶法、逐步推进法等方式。
总之,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自己的独特性,尊重差异,继而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先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因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教师要创设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最后,通过一定的耐挫训练,不断磨练受挫力,以提高心理素质。只有以这些作为基础,才能提高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