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提问 :师生智慧共享的纽带
——关于美术课堂观察中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黄彩芬
【摘要】:提问是刺激学生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而每个教师又是一个“职业提问者”,但真正在教学中会提问的教师又有几何?本文通过一堂“课堂观察”感悟到自身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和不良习惯,以此为话题进行提问的剖析和探讨,并对提问有效性作了前后两节课的对比分析。通过观察反思,深切感受到“课堂观察”作为一个教师“听课”有效载体在提问有效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一载体,教师能擦亮眼睛,大彻大悟地做真实而有效的反省,这才是我们教师的真实学习研究之所在。
【关键词】: 课堂观察 提问 有效性
一、观察缘由
作为教师,你听过课吗?你会听课吗?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接触了“课堂观察”,我才发觉,我并不是真的会听课。第一次接触“课堂观察”是缘于学校的课题研究,面对众多的观察量表,老师们显得非常茫然和无措。记得第一次操作“课堂观察”,感觉在课上挺忙碌的,以至于有的教师连记笔记的时间都顾不上。除听课作好详细的课堂观察量表以外,课后还要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在这样一次次的“磨合”中,我渐渐发现并感受到了一种教学的乐趣——通过观察量表的真实评价分析,切实发现自身的教学缺陷,品尝到柳暗花明的一种畅快和顿悟。相对而言,课堂观察摈弃了传统听课缺少主题的大杂烩而显得针对性更强,让我们敏锐地透视自身和他人的课堂,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种种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和高效性,理性地面对同伴对我课堂教学观察的分析由此引发了一些真实的思考。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我执教的苏教版第九册美术课《线条的魅力》。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分管艺术组的领导和艺术组的其他老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制订观察方案,确定成员分工。课堂观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观察研究,每人负责专项观察:分为回答问题学生分布图及频次统计表、课堂师生问答情况观察记录表、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表、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学生反馈汇总表五项内容。其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也是课堂观察的重点目标。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如下:
序 号 | 提问内容 | 是否有价值 | 问题性质 | |||
机械 | 记忆 | 理解 | 运用 | |||
1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如对于教师提问主要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地记录课堂提问。然后对记录分析量表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形成书面材料。
三、观察引发的思考
经过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很多思考。
1、从量上看来,一堂课共有30个问题,对于美术课只有15分钟的新授内容来说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平均每半钟就有一个问题。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其实教案上只写有十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分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值得我思考的。
2、从质上来看,有价值问题共有20个,占66.7%,其中以理解和运用问题性质居多各有12个。无价值问题10个,占33.3%,主要集中在机械问题上问题上占据6个。从量表上看教师(我)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
3、从问题的性质上看,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这些线条有什么特征?”“他们是如何组合排列的?”“ 留给你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展开的。但在师生互动交流时却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比如在欣赏范图时针对一幅图化解多达3-5个小的问题。面对美术课上的诸多范图欣赏如此这般教学的话,我的课堂又是如何有效甚至高效呢?
四、观察问题剖析
课堂教学现象之一:从学生的应答方式统计表来看,学生集体回答的频次在8次之多。
解析:既然是集体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 似乎是“当局者迷”这让我感到非常诧异,也为此值得深刻反思和纠正的。
课堂教学现象之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点”。如在欣赏范画铅笔速写《大象》时,我用了一个中心问题“用铅笔线条勾勒出的大象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学生一时答非所问,
解析: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如“观察大象的大腿和肚子用了怎样的线条?”“你能感受到这些线条给你的感受吗?”“还有吗?”……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教学就变成“满堂问”了。
课堂教学现象之三:从回答问题学生分布面及频次统计表来看,通过听课教师的观察分析,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亮点是能用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故在答题中正确率较高。但也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够多,覆盖面不是很广,主要还是集中在10位同学身上。
解析:课堂气氛由学生素质,班级基础等因素决定,但细究其因,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上,需要教师的步步引导细细点拨,虽然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但就像听课教师分析的那样,“教师虽然很注重学生的掌握情况,提问也教细。但有时候可以适当粗一些,比如在观察书上的的范图时,不妨以大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发挥集体探讨的形式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更易让学生主动学习,乐意学习。”
课堂教学现象之四:从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中的提问内容来看,发现了自身的一个很大的“习惯”——提问有说半句的倾向。如“穿的比较……?”“这种线条表现妈妈的……”
解析:虽然教师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提醒学生,但这种问题指向性不明确,语言不够专业,解读教材不够到位,致使问题低效和琐碎化。
课堂教学现象之五:从教师理答的方式统计表来看:虽然教师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次的频次,但没有一位学生勇于提问。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这一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自身的平时教学中一致最为困惑和深思的。就算平时偶尔也能在教学中碰撞出火花,那也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解析: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在长此以往的教学中形成教师问学生答的对应局面是直接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问题抛过去而产生不了扔过来的互动思维局面是另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通过观察问题剖析出现的有关现象可归纳出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之一: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并呈单向的思维。
问题之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细碎,缺乏提问的技巧。
问题之三:教师提问有时没有目的性,特别是语言表述较随心所欲。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美术课上教师到底应如何提问,而提出的问题又是否有效呢?由于我们专职教师上的是平行班,所以通过上次出现课堂观察中的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反思和实践。下面我就针对有关提问方面的问题,前后两次在不同班级,进行《线条的魅力》美术课教学,以下是我课后的一些感悟。
一、把握提问时机 让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前者 后者
教学
问“看老师画的线条有什么特征?” 问:“你
“刚开始是怎样的?然后呢?” 你从哪看出来的?”
【两课前后对比分析】:画线条猜心情游戏,将学生引入求知情景之中。运用这种提问方法,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使她们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去学习。后者的这种富有情趣、意味的内容提问设计较之前者被动看和说来说,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会更有趣,进而在愉快中接受新的知识,虽然此时的知识还比较浅显,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促使学生投入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这句经典名言很好地诠释了的课堂提问的重要。的确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有效的思考从而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而我在在后者的教学中更好地把握了提问时机教学伊始就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游戏进行设疑提问,因为不同的线条能表现不同的情感特质,利用问题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线条王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
二、注重提问技巧,让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共鸣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在我教《线条的魅力》一课时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提问太细碎,从而导致课上的一问一答频繁,使学生的思维缺乏整体性和有效性。而美术课中最大的环节在于欣赏范画,所以针对范画欣赏指导我又进行了以下教学对比。
前者 后者
有3幅范画分别钢笔、炭笔和铅笔 有3幅范画分别钢笔、炭笔和铅笔
一幅幅进行纵向欣赏 进行横向比较欣赏
提问:(第一幅) 分发三种工具进行交流演示
作者是用怎样的线条怎样排列的? 设计以下2个问题
谁能看出演奏家的情绪怎样? 提问:2幅画所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
(第二幅) 你更喜欢用那种工具来表现?
木炭笔画出妈妈怎样的神情和姿态? 为什么?
木炭笔画出的线条有什么特点? 对比:钢笔线条——
(第三幅) 炭笔线条——
用铅笔画表现出大象怎样的感受? 铅笔线条——
特别是大腿和肚子的线条怎样?
【两课前后对比分析】:虽然前后两者的课最终目的都达到——不同工具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的线条。但是前者教学进行的是纵向分析欣赏,缺乏对比,学生的看、思和答处于被动而机械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搀扶”学生走路,而相对于前者后者的教学在学生的理解方面变得主动而积极。虽然前者的教学教师在执行教案时一问一答很顺利,但只是单向思维,而在后者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形式,利用探讨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间的思维摩擦加上实际工具的尝试让这一欣赏探究活动变得更有意义。而欣赏前的2个问题的引导给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间思维的共鸣。
三、优化提问语言,让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在课堂观察问题剖析中发现我在教学中有一个提问上的“坏习惯”——提问有半句延长的倾向,比如:这些线条一根根排列得……还有术科教师教学中都有语言表达模糊随意的问题。为此在提问语言方面还需锤炼。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要求:节奏有韵味——一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提问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明白且简练——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语汇要丰富——相对于低年级的拟人通俗而言,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在教学时在合适的位置添加专业术语。如这些富有个性的线条表现出怎样的画面效果?这种疏密排列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美感?……而学生也只有在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的氛围中感受美术活动的特殊魅力,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个人表演。而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地启迪与发展,让师生间的智慧共生共长!
参考文献:
1、Good,T. L. & Brophy,J. E.著,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2、(美)丹东尼奥(Dantonio,M.) 等著,宋玲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个人资料:
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小学部) 黄彩芬 13685277715 邮编:2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