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课题研究>>减负增效课题>>文章阅读
艺术组课题研究总结(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发布时间:2010-12-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黄彩芬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市级课题研究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本学期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为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形成小学艺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

教师行为:创设问题情景——指导问题解决策略——鼓励与引导。

学生行为:明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

师生共同行为:评价——反思——归纳。

在一系列实践中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从引入新课,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趣味性趣入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指向性,能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探究。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思考,思考后完成任务,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研究的成效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低年级学生往往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鲜的事物,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刺激性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教师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能精心设计问题,课前能充分预设,备学情。抓住主要的几个问题,也能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体验。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固然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但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无序,混乱,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的现象,从而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教师在学生质疑时,要做好指导,作些规定,如需小组讨论后得出的,可由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提问,并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讲,若有不同的问题再接着提,当学生的提问偏离教学目标时,老师要作适时引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