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王舒萌 课题小结
发布时间:2018-10-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舒萌

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浸润式语用教学的研究”课题小结

    课题确立半年多了,我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下,改变了传统的“以内容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现将第一学段语用教学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一)理论与实践并进,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前期做好了专门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的思想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

(二)制定课题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从课题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这一学期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本学期一开始就由课题组长及时拟定了本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明确了本学期实验的重点、要求与进程,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然后各组员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以便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年段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

二、具体做法与措施

(一)关注第一学段特点

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大量感受不同形式的言语信息,从聆听课堂对话,与教师、同学交流,到收看电视,生活交流等,接触各种形式的语言,以感受和积累作为语言运用的主要形式。入学前,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词汇和结构、但言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以直接应对性活动为主。他们往往习惯于用最简单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不能用连贯性句子来表达意思。在句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方面问题很多。此阶段的学生书面表达明显落后于口头表达,是“很贫乏而且无能为力的”,大量会讲的字词和话语不会写,不会用。他们能借助汉语拼音进行阅读,对童话、儿歌、故事等情境性强的读物感兴趣,对书面语产生初步的语音韵律感,形象感。这个阶段,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规范的、好的语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要突出加强识字、写字教学、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在阅读理解上,没有理解课文内容目标,但有理解词、句、学习从文中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

第一学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点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的天性。

2.重点做到五好: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6.阅读教学要突出读、说、背、动四要素,即多种形式的阅读;想说、敢说、能说;背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中,“阅读”和“写话”两个版块呈现了两处一一对应的目标。

文本框: (二)阅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三)写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挖掘文本秘妙所在

    模仿是儿童一切言语实践的基础。著名神经心理学家吉尔科莫·里左拉弟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它所担负的功能是“追求与他人的一致性”。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显示了我们对他人在我们周围环境中的所作所为会建立一种生物学反应。无论一个人把自己想象为多么完全独立面分割的个体,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注定了要模仿别人,每一个所学到的一切都是在一种社会关系和我们所身处的群体中不断被点缀,丰富的,因此挖掘文本秘妙,给孩子提供好的语言表达的范本非常重要。

    第一学段的学习重点是词句。了解句子的内部关系,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句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中燕子的语言:“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上沾了许多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几句包含着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环环相扣。为此,教学时可将整个长句子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短句子,采用“句子接龙”的方式来引读: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许多小水珠,所以飞不高;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燕子飞得很低,忙着捉虫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