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责任的传递
东青实验学校 陈丽君 沈芸
“学校的‘青蓝工程’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搭起了桥梁,我有幸与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陈丽君老师结为师徒,使我在教学上有了引路人。”作为青蓝工程的徒弟沈芸如是说。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大多会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教材的处理、资料的收集、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置、调皮学生的引导、教学内容深浅程度的把握、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教学常规的建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方式方法等等问题都存在着一些疑惑。
此时,指导老师的一句轻声的安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肯定的讲评,都会让带着压力的青年教师充满自信地走上那陌生而又企盼的讲台。所以,陈老师时常听徒弟的课,每次听完徒弟的课后,多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且时常给于帮助、指点、示范,希望能给徒弟以启迪、以思考,从而通过付诸实践,转为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沈芸老师也经常去听师傅陈老师的课,并在课下进行交流。陈老师也毫不保留,以最大的努力进行经验传授,大大缩短青年教师的适应期,从而尽快地走上教育教学的正常轨道,使徒弟在三尺讲台前,表现得越来越自如,越来越洒脱,越来越精彩。
新教师教学技艺的长进,除了观摩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勤于交流,在交流中弥补自己在认知、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闲暇时陈老师经常与徒弟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也比较多样,有发现问题后随时进行的探讨,有听完随堂课以后的切磋等等,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教材内容如何进行处理的意见;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可以是驾驭课堂的好的做法。在交流中,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得到提高。
陈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理论,还有工作中那份认真执着的态度,在她的帮助下,徒弟逐渐放下包袱,大胆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新教师的成长,包括各种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所以陈老师对徒弟提出以下几点指导:
一、鼓励多学
“教师一旦今日停止学习,明日就将停止教学。”陈老师常用这句话教育徒弟,使其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三年以来,沈芸老师通过参加培训、座谈会、听专家讲学、阅读有关杂志等各种方式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鼓励多做
陈老师经常鼓励徒弟多上公开课,回想每次上课,从备课、磨课到屡改教案她都亲自来予以指导。陈老师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徒弟,使其抓住机会不断锻炼自己。在武进区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评比中,正是陈老师不厌其烦、不遗余力的指导,沈芸老师的虚心好学,勤于思考,才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武进区参加大市比赛,获得大市三等奖。
三、鼓励多写
陈老师给我提出了这样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多写些东西,朝科研型发展。两年来,在陈老师的要求、指导下,沈芸老师课课坚持写教学反思,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并且2010年《用唤醒教育映亮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神底色》和2011年《语文阅读教学中“伪对话”现象的思考及策略》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省级和国家级刊物。
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沈芸老师的写作能力、教学水平都在不断地进步。
四、鼓励多评
新课改以来,青年教师听课的机会很多,组内老师的轮流课、市里科学的研讨课、迎接各级检查的展示课等……每次课后陈老师都要求徒弟进行评课,她说:“这是对上课老师的一种礼貌,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途径。”陈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次与她一块儿听课,她总是能给上课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听课老师们共同探讨,其理念之新、想法之好,令同行们深感佩服。
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双方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彼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