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教案 赵丽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能理解本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并结合生活,获得启迪。
3、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教学重点:
1.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这话对吗?不全对!这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她也是其它动物,以及所有植物的家园。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显得这么丰富多彩,人类的生存更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珍惜生命,珍爱动物,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关注小动物“蝈蝈”的命运。(出示题目:蝈蝈)
二、整体感知:
旁白:因为蝈蝈的叫声响亮、动听,而且又有好斗的个性,常常成为人们的玩物,可不,一只“蝈蝈”被关在笼子里卖给老爷爷挂在了窗台上。关于“蝈蝈”的这个故事就开始了。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结构内容,整体把握全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什么来写?根据这条线索看事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觉得本文是为了写蝈蝈呢,还是写人?(写的是人对“蝈蝈”的态度)
2.根据下表(多媒体显示)的提示,细读课文,在书上作圈点批注,并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时间 段 人 物 | 不叫的蝈蝈 | 叫个不停的蝈蝈 | 逃走 | 人物形象 | 主旨 | ||||||||
第一天 | 第二天白天 | 第二天晚上 | 以后的日子 | 一天晚上 | 第二天早上 | ||||||||
蝈蝈 | | | | | | | | | |||||
人物描写 | 孩子 | | | | | | | | |||||
爸爸 | | | | | | | | ||||||
爷爷 | | | | | | | |
2、小组根据圈点勾画情况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和“主旨”两栏,推出发言人,然后全班交流。
三、质疑与探究
同一小组的同学交换你们在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同组能解决的组内解决, 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等会儿在班上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第一段对蝈蝈的描写有何作用?(为后问写祖孙两代人对蝈蝈的不同态度做铺垫。)
②为什么蝈蝈初来时不叫?
③第一段末写“它呼唤、祈求着什么?”它会呼唤,祈求什么呢?
④为什么后来蝈蝈叫个不停?
⑤18、19段分别是谁说的话?
⑥爷爷为什么“叹息”?
⑦蝈蝈是自己逃走的吗?
⑧为什么本文以蝈蝈为题目?
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可令人遗憾的是,很有些人以自己是地球的统治者自居,无视动物的生命,不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使许多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时至今日,一些残杀野生动物的的罪行还是屡禁不止。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逗。人类的野蛮行为已经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你知道哪些残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能说说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吗?
其实,人类的的魔爪远非仅伸向动物,植物又何尝幸免于难?大量森林,草皮等植被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土地沙化、黄沙肆虐,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警钟长鸣啊,我们怎么能不清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地球生态,这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时下,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正不断地奔走呼告,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保护动植物,保护着地球,保护人类的未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将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作答)
五.课后写作练习
要求: 写一个有关小动物的片段,可以是对它的外形、动作、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可以是你和它之间发生的简短故事、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写好后在同组内交流。并推选出本组的满意之作,准备全班交流。
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也许是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也许是懂得了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也许是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当鼓励学生积极加入环保行列,爱护动物,让世界变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