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图书馆>>读书活动>>文章阅读
我看《论语》
发布时间:2012-03-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蒋涛
我看《论语》
                                                                                       东青实验学校    蒋涛
《论语》自西汉末年即与《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一起著录在《六艺略》中,至唐代,正式列入经书,宋代起及之后的很长时间都作为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可见,《论语》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
在尘封的记忆中,孔子曾作为“文化大革命”时被批斗的“孔老二”,如今,世界上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孔子的教育和哲学思想,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开办孔子学校,挖掘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孔子,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已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圣人,成为国人之骄傲。
自寒假以来,断断续续读了张燕婴译注的《论语》二十篇中的前十篇。《论语》之核心是“仁”,其间强调个体修养之“君子人格”,人际交往讲究“礼数、和谐友爱”,政治理想为“德治仁政”,哲理思维乃“中庸之道”,教育学说是“学思并重、学行统一、人格感化”。
我读《论语》,从中认识到孔子的以下一些特点,值得学习和效仿:
一、好学之才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孔子是谦逊之人,自认为并非天资特别聪明,但却比普通人更加勤奋刻苦,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必能博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道出了他的善学,强调学思并重,讲究学习策略,人无完人,都要学会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学习是要用心的感悟和领会的,而且要善于挖掘其深意。所以,我认为孔子是自古到今勤学之楷模,好学之宗师。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不仅思想崇高,推崇仁德,更精通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可谓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之士。
二、君子之范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文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不正是当前一直提倡的“诚信”吗?春秋时代的孔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数千年来我们却在“圆滑”中逐渐缺失着。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人才培养品德为先。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只有两种选择,我们该选择生产次品还是危险品呢?人格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素质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培养“君子人格”,应该培养言行一致的绅士,而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油嘴滑舌的嬉皮士,要善良、重义、宽厚、谦让、守法、敬业,即子贡所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三、孝顺之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也许,有些曾被认为是“封建思想”之“三从四德”,但这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的孝顺、为人之道不正是感恩教育的源头吗?心怀感恩,付诸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忠孝美德,难道错了吗?
四、教育之师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一斑而窥全豹,此语道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并非人人都可以接受相同知识和内容的教育,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当今,即强调分层教学和个性教育,追求教育的个性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吗?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确,教师既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也要严肃严格,教育有方,这就是为师者的尺度。他追求教育的艺术性,故其能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
孔子的“有教无类”倡导人人都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我们不是“臣民”、“子民”,而是公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教育都需要均衡发展,倡议更多的人加入教育志愿者的行列,为全人类的教育作出贡献。而他周游列国之时正以实际行动实践着。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机遇与才能相比,才能是根本,尤为重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不正是当前“脑袋跟着屁股转”的原理吗?当然,孔子一生奔波、周游列国,其政治生涯、参政议政时间相当短暂,但其忧国忧民之思想,弘大的理论却万古长青着。孔子,不愧为万世之师!
知道于丹对《论语》有深刻的研究,也听说过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只是都无缘细细捧读,今后,一定要去学习一番,对《论语》再多一些了解。已经搬上银幕的《孔子》,也要好好地去品一品,看看活生生的孔子究竟是啥样。当然,《论语》之精髓远非凭注解或他人之心得便能感悟的,它是一本耐读的书,是一本需要一辈子用心去读、去悟的圣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