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自己,为那最美的遇见
——读《最好的教育在哪里》有感
东青实验学校 王煜洁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最好的教育是朴实无华的,它就在我们教师的日常生活里,它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它就爱在我们教师的爱心里,它就在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里,它就在我们学生的成长里。”
书的封面上除了书名之外,还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给人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很接“地气”,摆脱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接下来,就非常想探究一下“最好”的内涵。总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原则上这话完全正确,面对学生,如果第一种方法教不会,可以试着用第二种,第三种……总有一种方法是适合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且不说一个班级五十多个人,如期而至的教学任务,走马灯似的作业、订正,光是教育教学意外的杂事、琐事,就足以让老师心情烦躁甚至焦头烂额。老师哪来的时间针对一个个学生慢慢尝试,寻找最佳的教育路径。
《我的家访不是来告状》里的小W,是个可恨又可怜的孩子。说他可怜,是因为在于老师之前,连他的爸爸妈妈都放弃了他,只求孩子太太平平读完初中了事。如果不是于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家访,小W就像大多数学困生一样,初中一毕业老师学校就像送佛送到西一样完成了使命。其实,很多孩子的到最后的不思上进,往往是他身边的人早早地对他没有了要求,父母觉得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放弃了;老师刚接触的时候还会有热情,学生也会有暂时的进步,但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一两个星期之后就会原形毕露。久而久之现实会让老师的热情一步步冷却,直到面对现实,只求不惹出乱子就好。于老师在帮助W同学的时候,也是这般一波三折的。于老师曾经无奈,但更多的是坚持,耐心和期待。“我不是神,但我依然可以做有坚持,有耐心,有期待的人。”这句话是于老师的自勉,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里面去的友善的使者,只有深入儿童世界,才能深入理解儿童,才能实施有效的儿童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教师的地位是如此地崇高和重要,面对儿童,为人师者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耐着性子去教育儿童,跟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你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扪心自问,开学来的两周我的状态很不好。一个暑假的放松,再加上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上课时总感觉不太顺。在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不像是九年级的学生,回答的时候也是疙疙瘩瘩,听的人纠结。心目中的优秀生也不在状态,总有种欲言又止的犹豫在心头。学生这是怎么了?或者说,我这是怎么了?在提出问题后,面对为数不多的举手,我总感觉学生反应慢,回答的学生我总感觉语言表达不流畅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每当这时我往往就没了耐心,板起了脸瞪起了眼,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够优秀,上课状态欠佳,作业质量也不高。都九年级了,单词拼写还会不时出错,怎么学的?这么简单的习题你还做错,怎么想的?面对一个个责问,学生深深低下了头。于老师告诉我们,不少老师天天在犯一个致命错误:盯住学生的缺点不放,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纠错上。这样做的结果,学生缺点越来越多,犯错越来越频繁。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负面作用,那我为何不充分利用法则的正面作用呢?我一遍遍告诉自己,学生还有错在所难免,可贵的是他们在产生错误之后能慢慢地改正,当你表扬他们时脸上的雀跃比阳光下的海棠更灿烂。
所以,我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踏入班级,面对学生的时候,就应该是春暖花开,以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愉悦。我不是神,但我可以好好调整自己,做有坚持,有耐心,有期待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