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是转化后进生永恒的主题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东青实验学校 薛静华
《教育的力量》一书,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向我们教师娓娓道来,一种种教育理论又与教育实战紧密结合,强调着让我们教师摆正心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他们以此获得进步。
开篇就是教育名家李镇西的《如何善待“后进生”》,让我受益匪浅。仔细读了几遍,抓住了其中的关键词“耐心”。
想起教了近20年的书,第一次接触到的自闭症的孩子小杰。如果说,孩子有一些起色,有一些进步,也是源于“耐心”二字。
初见小杰,看上去并不特殊,甚至给人乖巧、温顺的感觉,通过起初的接触、观察,我了解了小杰的一些特点,从不主动开口说话,千方百计连哄带骗地也许会吐出一两个字,从没说出整句的话,而且口齿不清,需要“翻译”;眼光不会追随别人,不会与他人交流;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没事干就发出怪声,或者拼命地用脚摩擦地面,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我上网学习了很多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知识,把小杰的情况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进行对照,发现孩子的“自闭”情况不是十分严重。与他的父母交流后,知道了小杰的父母都是外地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这种病的了解比较少,总是希望孩子念了一年级以后会好起来。
我于是给他们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告诉他们,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他人的交流。“自闭症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交流问题。比如,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求他的眼睛看着你,你呼唤他,一定要他大声地回应你,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走走看看,让孩子和陌生人接触接触,不再害怕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
我把小杰的座位安排在我的面前第一张,教室里每隔2个星期的整排座位调整,也不动他的位置,希望和小杰“零距离”接触。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每次和小杰的交流,都是“石沉大海”,基本上无回应,好像每次都是我自己在自言自语,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有一天会有所改变。
惊喜之所以是惊喜,总是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悄然来临。那天早晨,我按时走进教室,忽然小杰站在他的座位上,摸着肚子,口齿不清地对着我说了三个字“肚子痛”,这“肚子痛”三个字,让我觉得,小杰这扇“自闭”之门已经准备开启了……
一个学期下来,小杰已经能在你抓住他,逼着和人交谈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虽然他的目光还是回避的,回答的话语还是只有三四个字,或者重复我的有五六个字的答案。学会了掰着手指算10以内的加减法,虽然错误率很高。偶尔会拉住一个班内的同学,不说话,来表达我想和你一起玩的意思。但,我觉得,他的进步是我班最大的,因为他的进步是从无到有的。
耐心,让我开启了小杰的“自闭”之门。现在,虽然我已经不教他了,但他每次嘟着嘴跟我打招呼时,我感到,耐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育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