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图书馆>>好书推荐>>文章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
发布时间:2011-11-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潘丽新
《亲爱的安德烈》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教授、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徐贤修讲座教授。著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女子与小人》《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看世纪末向你走来》《这个动荡的世界》《美丽的权利》《百年思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作品多种。安德烈(1985- )龙应台的儿子,德国人。本书为母子二人合著。
    内容简介:
  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你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久违的龙应台,热情未减,在这本伪装成动人家书的畅销书里,拉着儿子安德烈的手,透过文字,把我们带到那个还有信仰,还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地方。
写作背景: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目录介绍: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
  连结的“份”/安德烈
  第1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
  第3封信 逃避国家 /
  第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
  第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
  第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
  第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
  第9封信 两种道德 /
  第10封信 烦恼十九 /
  第1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
  第1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
  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树 /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
  第17封信 你是哪国人? /
  第1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
  第19封信 问题意识 /
  第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的城市里 /
  第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
  第22封信 大学生哪里去了? /
  第23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
  第24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
  第25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
  第26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
  第27封信 给河马刷牙 /
  第28封信 第二颗眼泪 /
  第29封信 KITSCH /
  第30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
  第31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
  第32封信 人生诘问 /
  第33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
  第34封信 独立宣言 /
  第35封信 伟大的鲍布·迪伦和他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