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图书馆>>好书推荐>>文章阅读
黄泉下的美术
发布时间:2011-05-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潘丽新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作者简介:
 巫鸿,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他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考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
    内容简介: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介绍:
  导言
  第一章 空间性
  从椁墓到室墓 /
  三重宇宙 /
  再现灵魂 /
  第二章 物质性
  明器 /
  墓俑及再现媒材 /
  身体:保存和转化 /
  第三章 时间性
  宇宙/神话时间 /
  “生器” /
  历史叙事 /
  旅行 /
  尾声:写照中国墓葬
  注释 /
  全书所涉墓葬索引 /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