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图书馆>>好书推荐>>文章阅读
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发布时间:2011-03-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潘丽新
《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出生在山东清平的一个农人家庭。18岁师从著名翻译家董秋芳先生,19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师从吴宓、叶公超等人。在此期间还选修了陈寅恪、朱光潜、俞平伯、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的课程,受益匪浅。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在他身上光环太多,桂冠太多,常人无法企及,但季老即使在年老之后,依旧不忘反思自己,他亲自摘取了自己头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三顶桂冠,其谦逊的态度,让人甚为敬佩。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内容简介: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很多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其实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季羡林先生才是真正做到物我两忘的隐士,他在最世俗的尘世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他对人生有自己的参悟,也有自己不懈的追求。在他看来,人生是一段不完满的历程,而每个人都应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得到这份淡然的心境,就能收获多一些人生的幸福。
人生是谁也无法规避的一种现实,在面对这种现实的时候,有人选择用实用主义的机智与狡黠处世,也有人用浑浑噩噩的态度得过且过。与之相比,季老面对人生的态度,更像是中国古代君子修身养性时所持的“慎独”思想,自我修行的意味极浓。
这本关于季老人生真意的书,既是一本人生智慧书,也是一本劝人向善、修身养性的书。在季老的著作中,时刻透露着他清明睿智的人生智慧,季老无疑成了指引后人的一盏指路明灯,聆听季老的人生观,仿佛是季老本人站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处,疏导误入歧途的人们。也许对普罗大众来说,这就是名人的价值——用他们极富典型意义的经历与感悟点化众人,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目录介绍:
第一篇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无须叹老嗟贫/
牢骚太盛会断肠/
世态炎凉,总是趋吉避凶/
少年易老,学难成/
我们的“人”与“生”都是被动的/
人生,百代的过客/
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第二篇  谁道人生无再少
人一生,是一场搏斗/
逝者如斯,狂奔不已/
人不该失去爽朗的笑声/
莫要将自己尘封/
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无根之“化”即数典忘祖/
安身立命正是君子所求/
人生需要的就是精华/
第三篇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脚下的路终归要自己走/
坦然面对人生聚散/
惜缘就是敬畏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平平淡淡才是真/
让爱情植根于生活/
人以情生,将心比心/
忠诚是人间的一种至真之情/
隔膜是一种病/
第四篇  人生造化的大小取决于自己
自强不息,不虚度人生/
不做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莫要过度自我感觉良好/
勤奋,无待绕话/
过好日子,自不待言/
风头正劲,不骄傲/
人生低谷,不愤世嫉俗/
不要随意轻视别人/
盲目自大,为我们所不取/
做人该有人性,不该有兽性/
春天是嗅出来的/
天人合一是不可逾越的人生境界
第五篇  舍与得的人生博弈
临财不苟得/
把别人当成傻瓜,自食其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损人不利己/
把毁誉置之度内/
做到真、忍,不用清官断家事/
出以真情,不杂私心/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让容忍归来/
虚荣只能作祟,荣誉才能作美/
要谦虚,不要矫情与自夸/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第六篇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人生离不开自信/
送礼也有大学问/
“拍马亦有术”/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以和为贵/
有时撒谎也是一种美德/
快乐来源于平实/
第七篇  顺其自然,尽上人事
顺其自然,尽上人事/
学会适应,但不是迁就/
人生不该无所事事/
老骥伏枥,志在十里/
不提当年勇,一切从零开始/
倚老卖老,是枉然/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世上没有绝对的王者/
量力而行,不盲目逞能/
人生最贵,从高处往低处看/
给自己一片悬崖/
要活出个人样来/
第八篇 有烦恼才是人生,无须寻愁觅恨怨东风/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养身不如养心/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人生不该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
人生总是在岔路口上徘徊/
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世故”亦是人生必修课/
人若无欲品自高/
快乐有时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
低调做人烦恼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