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图书馆>>好书推荐>>文章阅读
安妮日记
发布时间:2011-03-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潘丽新
《安妮日记》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是德籍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奥托·弗兰克一家的小女儿,家中还有母亲艾蒂斯·弗兰克和姐姐玛戈•弗兰克。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奥托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但是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秘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战后,朋友将劫余的安妮日记交付其父亲,其父奥托将其删修,于1947年第一次出版。安妮留下来的日记使她闻名遐迩。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内容简介:
《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一家人避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时,安妮十三岁生日那天,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日记簿。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日记除了开头一小部分外,都写于隐秘的密室中,是以假托写给女友凯蒂的书信形式写成的。在漫长的二十五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刻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战争和反犹太人主义,思考着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问题。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内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她的热情活泼的天性,她的不为人知的写作才华,她对成年人世界的看法,她的初生的爱情,并进一步揭示了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寻求自由的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足以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读感分享:
——人们总是会习惯性的绕过某些东西。譬如伤害,譬如分离,譬如战争,譬如灾难。不提,并不代表遗忘,只是选择最脆弱的方式去“面对”,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话语去表达内心的悲伤和无助,仿佛所有的,所有的言辞都是多余的。
——看《安妮日记》,最初是因为好奇。因为我不知道,在那样一个让人疯狂绝望的境地里,小女孩是用怎样的勇气去诠释封面上那么无邪的笑容?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我不记得自己从中学开始直到现在总共翻阅了多少遍,但每一次看过之后,都好似不能呼吸。那是一种超越了难过、悲伤的情绪,它直至灵魂,字字扣心。
——日记里没有过多的战争实录,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在为了躲避纳粹而藏匿在阿姆斯特丹一间密室两年之久的时间里,只是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我们在她看似平静、安全的藏匿生活中仍可以读出其中的恐惧与渴望。最后,安妮及其家人终被纳粹逮捕,赶进了卑尔根-贝尔森法西斯集中营……
——我们在漫漫的生命旅程里,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仍旧幸运,因为我们至少还有未来去迎接更加灿烂的阳光!
精彩书摘:
——1940年5月以后,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们的自由被一连串的反犹太命令严格限制:命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可是日子还是过下来了。贾桂琳常常对我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准做的事情。”
  ——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导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家里有爸爸奥托·弗兰克、妈妈艾蒂斯·弗兰克和姐姐玛戈•弗兰克,一家四口过着安定优裕的生活。
1933年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之后,大肆迫害犹太人。奥托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带着全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安妮开始上学,结识了很多好朋友,过了几年童话般的学校生活。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十三岁的生日。安妮在一大堆生日礼物中发现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于是从这一天开始,她写起日记来,并且把这个日记本当做她最知心的朋友,向它诉说一切,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吉蒂”。
这时候,德国纳粹党已经侵占了荷兰,在这里开始了对犹太人更为残酷的迫害。“犹太人要戴上一颗黄色星星作为标志……不能乘坐电车……只能去犹太人开的商店……不能进行任何娱乐活动……不能去基督教堂,孩子只能上犹太学校。”这一系列禁令是奥托预感到大灾难就要来临了,为了使家人免遭逮捕和屠杀,1942年7月6日,他带着全家人躲进了自己公司大楼后面一些隐蔽的房屋里,这便是安妮在日记中所写的“密室”。后来奥托又请凡•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凡•丹,以及阿尔弗列德•杜瑟尔医生四个犹太人住了进来。
他们一进密室,就缝制了厚厚的窗帘,将窗户遮挡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阳光可以透进来。白天他们悄无声息,唯恐被楼下的工人和邻居发觉。晚上他们才可以自由活动,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透透气。他们的食物和其他物品主要靠他们的保护人——办公室的员工提供,这些人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密室里的生活极其枯燥乏味,没有阳光,没有欢笑,只有饥饿、恐惧和病痛时常与他们做伴。外面的形势、不断的轰炸使他们的身心备受摧残。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人际关系的扭曲让安妮难以适应。她在长辈的责骂和呵斥声中倍感孤独,只能在日记本中倾诉心中的烦闷和苦恼,再就是寄希望于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女记者或者作家的理想。因此她在这里坚持阅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她说:“我希望我的肉体死了,我的精神还活着。因此我感谢上帝,他给了我写作的天赋、创作的灵感,让我能够表达我的内心世界。”这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安妮日记》。
一年半之后,随着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异性的情感渴望,安妮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彼得。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友谊发展成了恋人的关系,如安妮所说“我们一亲密接触的方式开始,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建立起友谊了”。于是,她主动和彼得拉开了一段距离。
这时,密室里的条件更加恶劣了。安妮强烈地渴望着亲近大自然,发出了“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能看到这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的呼声,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妮写道:“我没有将我的理想全部抛弃……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我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日记中,她控诉了法西斯的罪行,痛斥了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最后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客观评价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定不断上进。
安妮写日记的年龄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无论是对自己的情感、还是对别人的看法,她都毫不掩饰地表露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个青春少女少女在成长中的困惑、与家长的冲突,还可以看到她在与异性交往中的羞涩和徘徊。
8月4日这一天,纳粹警察冲进了他们藏身的密室,逮捕了这八个人,把他们投进了集中营。同时被捕的还有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和克莱斯,但他们后来都逃脱了。在这八个人之中,除了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之外,其他人都在战争即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相继死去。安妮于次年3月,在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死于伤寒,离这个集中营解放只差一个月。
后来,他们的朋友米普和艾莉在密室的地上发现了散落的安妮的日记,便将它们捡起来,战后交给了安妮的父亲。奥托为了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删改、精简篇幅之后,于1947年在荷兰出版。1952年有了英文版本。这本书成为二战以后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销售近三千万册,后来还编成电影。他们当时藏身的密室已经成了博物馆。1995年,在安妮年轻的生命结束了五十年之后,人们在阿姆斯特丹等地举行了纪念活动。
我们现在读《安妮日记》,不仅可以看到残酷的种族迫害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而且可以看到安妮在成长中的期盼和困惑,子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和身处逆境不气馁、不逃避、不屈服的精神,还应学习她勤于思考、敢于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的品格。
希望安妮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能够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指明前进的方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