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数字化校园实验主题研修活动研修日记(二)
顾晓东
(六)
2011年12月1日下午,上海市闵行中学。
闵行中学是闵行区两所示范学校之一,1928年创立,最大特点是创造发明。
好象是小班教学,学生上课时也不是太专心。体育课好象是几个班级合并一起上的。看到的教室都用液晶显示屏。
副校长作了报告《信息化促进学校……》(未记全)。
08、09搭建一个教学平台。当时学校有两个课题:情境探究应用和学案教学。前者效果也好,但课堂时间不够。后者导学案增加印刷量,反馈也有问题。跟清华同方合作,两个班学生配上网本,课前、课后、课中联在一起。
问题:
1.网络的安全性,一定要控制起来。(指学生上非学习网站等)
2.上网本的供电时间只有2-3小时。
09-10解决了网络安全问题,与中国电信合作,利用BPM技术,学生上网就转到学校指定网站。但又涉及收费问题(指上网本)。
2010年,觉得教育信息化,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解决有效性问题,刚好上海教育局提出电子书包。增强安全性和工具,网络学习平台,移动终端。
教师把教学内容课前发给学生,内容制作不能依赖于第三方。
云教室。
信息处主任:
1.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平台主要是发布学案等,可测试等。
清华同方期刊、资源库。
2.学生上网直接访问学校内网,不能上外网(这是第二个平台,电子书包)。
有四个平台,学校首页有一个。
新课标(有名师课程)。
毕博(开放性强)。
老师有抵触情绪的,因为老师要多付出。但也有教师抢着上,因为尝到了甜头。
现在学校有两个班的配备(上网本),另外用机房上,现在不让学生买上网本了。
从台湾引进:适性诊断测验系统。知识点与习题对应诊断测验。
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好用的资源。
云端教室。
感觉:该校的许多课程都是通过网络学习的,如它的实验班。
(七)
2011年12月1日下午,上海中学。
主要听取唐盛昌校长的报告,说是报告,其实就是随意的聊天:
数字化校园一块是教学,一块是管理。
教学方面:
每个教室配置大屏幕、投影机、白板,在国外是没有的。
我们对信息网络使用的重点是不同的,根本的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我们的是接受学习的模式。
如果是这样的目标,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可以理解了。用得最多的是PPT,不难,效果也不错。
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PPT,主要是使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晰?花那么多的钱是不是值。如果是这样,发展有局限。
中国不同学校的普识性差异很大,专业公司做,很难。
从讲授模式出发,发展的空间不大。
通过网上搜集信息,有网络与没有网络是不一样的。遗憾的是,通过网上搜索资料能应用教学适合不大。
提升信息技术功能,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
国外是探究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该怎么用,这是所有人都应该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国家提出创新人才的提前培养。
必须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生,国内的学生,国际的学生交流,最好是视频交流。
学习该怎么做,从讲授的模式、按受的模式,向探究的模式逐渐有所变化。
有几条路可走。
我们的课堂中应加进去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的成份,我们建了29个实验室。数字实验室。
大量的同学要做各种各样的课题,我们同学做的,大的小的,有10000多个,都在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平台上。
节能技术,我们的学生做了两辆节能汽车,1升汽油开了400多公里,和同济大学合作做的。设计都是电脑做的,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教学上的突破。
小学一年级,每位学生配ipad,百分之百的家长支持。ipad的资料,实际是云资料。
一个学校,学生同时上网,你能支撑吗?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全校……,你能支撑吗?
软件问题,数学也好,英语也好,没有软件的支撑,你也过不去。国际班用英语教,没问题;但中国的学生,你的软件在哪里?我国际部做,本部还不敢做。(指缺少中文软件)
还有教师的问题,各种功能教师你了解吗?电子白板,只是个过渡的产品,ipad相当于每位学生都有了一块电子白板。
教对称,每位学生拍了许多对称图形,放在ipad中,来展示。
搞试验,英语学科、美术、音乐建了专用教室,成熟了再推广。搞了两个ipad的专用教室。
信息技术是用,怎么用。每个学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用得好是好;用不好,就是最大的浪费。
管理方面:
对学校管理的提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通。校长和下面。
选修课,本部,每学期大概200多门,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每个学生每学期选3门,怎么做,都通过电脑选。
点名怎么点?选修课是打破班级的,学生可能不认识老师,老师可能不认识学生。怎么点,刷卡。没有选课的学生也逃不掉。
老师评价,每个学生对每个教过他的教师,十几个指标,4000多学生,还有教师,通过电脑评价,没有电脑是做不了的。
校车。规定校车7:30到站,家长说7:29就开走了。我们有自己的GPS,全有记录,100多辆校车,全有记录,家长没话可说。现在校车出问题,中央电视台来采访,说终于有一个好的典型。
现在的问题是需求不清,不知道电脑能帮我做什么,网络能帮我做什么。
信息技术进学校对每一个教师、每一个职工、每个学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手提电脑,一个人、一个家庭更新一台,矛盾还少。一个学校矛盾就来了,三年后、五年后淘汰,钱在哪里。
现在云技术、云桌面。
【感触】
唐盛昌校长,现年69岁,就凭上海中学的名望和其年龄,就算得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了。听他的报告,有思想而务实,完全能够受人尊重。
(八)
2011年12月2日上午,上海浦东图书馆,旁听“第四届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年会”。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成长”。说实话,自己对“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没多大兴趣,一是原来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二是通过几天的研训,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最重要的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离我还太遥远,我们还远没有那个条件。期间,遛出了两次,参观浦东图书馆。
到是年会最后礼节性安排的两位领导的发言有引我思考的地方,这两位领导一位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另一位是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
张民生:
顶层设计、顶层思维。
目标是走出来的,未来的东西是不可预测的,摸着石头过河。
目标明确的创新、未知的创新。
你担心你的孩子,怕电脑诱坏他,但你已阻挡不了了。
年轻人就是IT,年轻人=IT。
尹后庆:
刚从重庆回来,参观了一所抗战时陶行之在重庆办的学校,现在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孩子和父母视频通话,孩子从头哭到完。
现在的孩子玩手机、玩电脑,比我们都玩得转。
去年访问美国,美国纽约自认教育改革很成功,因为它的高中学生的合格率从50%提高到了63%。它是如何得来的,它加强了对学生的测试,对教师的评价加入学生测试成绩的成份。华盛顿也搞这样的改革,但没有成功,教师抵制,把它的教育局长赶下了台。
一对一教学,纽约有两所学校。
【体会与感触】
未知的创新是更有价值的创新。已知的创新是小打小闹,未知的创新才是革命性的。正如上海中学唐校长“国家提出创新人才的提前培养”,其新意在“提前”两字。
怕电脑诱坏孩子,要不要阻挡,如何阻挡?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封建、反动家庭总是阻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喇叭裤、大背头,都被看作不好的东西,教师、家长都阻挡过,今天喇叭裤已自然的销声匿迹,大背头差不多为一半的男人所保留。自己常觉得自己是开明的,和年轻人、和孩子没有代沟,但仔细想想,有时也常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社会在变革,价值观终久也会变,孩子们代表的是未来的价值观,历史潮流,只怕我们是真的阻挡不了的。
年轻人玩电脑、玩手机,好象真的比我们还玩得转,好象他们还不要学,无师自通,年轻人真的就是IT,但为什么他们玩功课就玩不转了呢?
中国的教育在学习美国,美国的教育又在学习中国,也许中、美教育的平衡才是最好的教育,关键是掌握一个“度”。
从多个信息渠道得知,西方国家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恐怕普遍不如我国发达地区的学校,那我们的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真正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大概得从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的“教育模式”去理解了。
(九)
2011年12月2日下午,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数字化教学课堂观摩。
听了两节课,都是小学六年级的。控江初级中学为一所初级中学,但其学制为四年,小学六年级即升入初中,称为“预备六年级”。上课教师一位是上海市洛川学校的董方老师,课题《用“角”丈量世界》;一位是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的董书祁老师,课题《运动场上话西游》。控江初级中学是小班制,每班20人;上课的班级是实验班,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
董方老师的《用“角”丈量世界》是一个教学单元,所需课时数课内5课时,课外2—3课时,本课是课内第4课时。
上课伊始,董方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上海松江斜塔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座斜塔的倾斜程度超过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让学生找照片中的“角”,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能反映斜塔倾斜程度的“角”。然后是展示学生课前找到的生活中的角,这些“角”都以照片的形式保存在学生的电脑中,展示时上传给老师,由老师展示。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各异,如将桌子从上面向下面拍照、电线与水平线的角、两条电线的角等等。
接下来董方老师用一句话引入新课:“有些角不好找”,并出示小区反光镜的照片,请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非常困难,教师指导学生转换视角,用俯视的视角来画,大部分学生都能成功画出,并且是用几何画板画。

【感触】不知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但这是初中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六年级的学生,能用几何画板来画出,不能不令人感叹。
接下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下图:

问题:便利店。营业员要看到全部货架前的情况,对面墙上的镜子要放在什么位置?
学生用几何画板建模。然后是许多的变化,如:营业员走动、货架移动等。
这个问题,学生解决得较好,体现了学生很强的建模能力。最后教师对建模过程作了归纳、总结。
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汽车向右变道,司机只看右反光镜行不行?另一个是足球运动员沿直线带球,在何位置射门最合适?
【感触】教学容量大,立足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
【评价】用几何画板来研究这些运动的问题,效果非常好。
教师对细节不够关注。如:说两条电线的夹角(从抽象的角度说更应该把它们抽象成平行线)。第一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标注是错误的,标反了。汽车右变道是个伪问题,把汽车的反光镜当成了平面镜,且安装位置不对,结果演示时出现司机看到的是一个角形区域,恰恰自己的车子还不在这个区域内。(有些科学性的问题,不必作为教学内容来探究,但教师在选题时应避免科学性差错。)
拖课时间大长,约有7-8分钟。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节给人启发、引人思考的好课。
本课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数学、物理、信息技术。
董书祁老师的《运动场上话西游》,课前学生就进入了数字化的学习园地。上课后,教师现身说法,说自己和小妹妹斗嘴,引出了孙悟空,引出了《西游记》。给学生分组:孙悟空组、唐僧组……群魔组等。各组上传课前写的最喜欢的《西游记》人物的作品,相互浏览、评价,教师点评了两份优秀作品,一份是写阿罗的,一份是写猪八戒的。引出“性格”的话题,给出了性格的定义,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给了八个字:“江山易改,本性能移”,帮助学生理解性格的含义,进一步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如何表现人的性格”。引导学生看了第47回一个性格描写的例子。做了一个由人物语言确定人物的“对号入座”游戏。
之后,教师峰回路转,“西游记人物‘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运动会,他们会如何表现呢?”重设场景,将学生再次划分为“篮球队”、“足球队”、“接力跑队”、“龙舟队”等6组,将不同的人物置入同一组,每组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组织成运动会上的一个故事,最后由组长整合、上传到学习平台。这一学习活动,在本课中占时间最长(教师定时为15分钟,学生15分钟尚没完成)。
最后是作品展示,这就很匆忙了。15分钟后,大部分组还没写好,教师没有办法,就写好一组交流一组,到最后两组只是草草了事,并且对学生的作品展示,教师没有评价。即便如此,仍拖课8分钟以上。但有一点很值得赞赏,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感触】数字化教学,或者说“E学习”,或者说因特尔未来教育,学生学习时间不好把控,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这种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假以时日,又确是实实在在能体会到的。
【感悟】近来,听了许多数字化学习,“E学习”,电子书包、“云”,犹入云里雾里,以为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早已有专家团队,或者企业公司帮我们建设好了,我们只要组织应用就可以了,由此对我们的中小学生“自助式”网络微型课程产生了怀疑,怀疑其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听了控江初级中学的数字化教学课堂观摩两节课,更加对我们的中小学生“自助式”网络微型课程有了坚信。数字化学习或者其他名称,资源的建设都要教师去开发,并且没有谁能包打天下,我们的中小学生“自助式”网络微型课程就是“云”,是“云”的一部分。
(十)
2011年12月3日上午,因特尔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因特尔亚太区研发有限公司)参观。
闹了个大笑话,早就听说过因特尔未来教育,也参加过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还知道有个芯片制造商叫因特尔,怎么一直没把它们往一处想。昨天还和湖塘实验初中的顾志平校长说,这个因特尔未来教育,资助了我们很多学校,开展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实验,就是我们这次活动,也有它的资助,作为企业,它总是要赚钱的,它只有资助,尝末有回报,它靠什么赚钱?殊不知,这个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因特尔,就是生产芯片(CPU)的因特尔,居然我还为其考虑赚钱的问题。因特尔不差钱啊,因为它是因特尔。
参观因特尔最大的感触是其研发的技术实力。其核心的CPU开发不会在我们参观之列,但就其硬件、软件开发的测试,已令我大开眼界。我们课题开发一个网站,聘请了常州一个公司开发的,就是是否按我要求制作,许多浅表层面的测试,都要我去完成。因特尔的测试,硬件上有摔落、运行温度、供电时间等一系列的测试,软件上要在不同的机型、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反复测试,令人大开眼界。
还有两个细节,一是它的洗手间,贴着防泄密提醒;二是它的测试工作架,约5、6人一条,背靠背,约有10多人,在每排工作架的顶头,有一个箱子,箱子上贴着:“放水杯处”,所有员工的水杯都放在这个箱子的上面,以免水弄湿测试架上的电子元器件。因特尔对细节的关注及规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