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文章阅读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6-12-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丽金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推进教学过程,以计算机为核心被运用到常规教学中。但教师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同时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希望同行可以为这个话题相互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数学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和大量的数学活动,教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应用。然而,教师们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时,却走入了一片误区,以至于不但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功能优势,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以下是笔者对一些常见误区的认识和粗浅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思考。

思考一:用多媒体板书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板书吗?某位教师在《角平分线的判定》的课堂教学中,用“PowerPoint”软件精心制作了多张幻灯片来展示教学内容,没有使用粉笔和黑板。这位教师设计的每一张幻灯片非常精美,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学生解决第三张幻灯片中问题“角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有何关系”时,需要运用第一张幻灯片中展示的“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符号语言”,可由于不能同时放映两张幻灯片,所以使学生无法把它们直接联系起来,于是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两者抽象地联系了起来,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角平分线的判定能更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角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后,屏幕上显示了不到一分钟,学生头脑中还未形成知识的建构,还没有进行对知识的同化,教师就将画面切换到了其它幻灯片上,直到下课前作课堂小结时才再一次显示。于是我在此节课后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角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真的认清了吗?其实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教学效益就会提高。于是一些传统教学媒体被摈弃,其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把计算机当成了“粉笔+黑板”的替代品,这样不利于学生把所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识。所以为理性认识,也就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优秀的板书能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建构知我们可以选择教学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内容用传统板书呈现,一些过度性的、应用性的,而且传统板书无法呈现或呈现效果不佳的内容可用课件演示。

思考二:用多媒体模拟动画能完全代替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吗?某位教师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制的三维动画课件演示了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情况,而没有让学生自行动手去截。这位教师具有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利用三维动画将平面截正方体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四种情况清晰明了,从表面上看能帮助学生直观轻松地获取知识,但实质上却剥夺了学生尝试、探究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这使得部分教师认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切学习的资源,学生只需通过观看课件中形象生动的演示而不必动手实践,就能“掌握”知识。但是,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是失去了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况且《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虽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就如上述案例中如果设计道具,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很可能发现不出四种情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虽然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获取知识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很多数学问题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协作讨论,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

思考三: 人机互动能够完全代替师生互动吗?现在,不管是哪种级别的公开课,教师们都赶潮流都充分运用计算机,或进行多媒体教学,或进行网络教学。但在这种课堂中教师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计算机上,与学生的交流较少,走到学生中去的更少。笔者也常听身边的同事抱怨,到多媒体教室或微机室上课总是找不到“感觉”。计算机辅助教学,形成了“教师——计算机——学生”三者交流的新模式。这就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计算机的流程和操作,而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这样,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活动和情感交流,都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动应该是课堂的主线,这个活动应该充满智慧火花,应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能互相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学会互相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的课堂被人机互动的形式所束缚,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那么这样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我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在上《转盘游戏》这节课中,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如下三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让学生猜测并亲自转动转盘来

验证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把鼠标从教师手里移到了学生的手上,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实验的见证人。教师也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尝试合作学习。这样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观察他们活动的进程,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参与他们展开的讨论,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在学生互动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得到了加强。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矫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过程中的误区,必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和推动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完全激励策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