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文章阅读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06-12-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章丽红

 

摘要: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可以全方位提高教学水平,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探索,作者发现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避免形式主义、把握好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多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设计一些灵活高效的课件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科学课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起来,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达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的效果;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得以增长、行为得以训练、人格得以张扬。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我发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就越集中,就越能做到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它能够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植物与环境》这一课时,课件先呈现昔日黄土高原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一派山清水秀、风光宜人的景象,既而呈现如今黄土高原一片片荒山秃岭、浑浊的黄河水……再配以解说词:“为什么地球环境逐渐恶化,全球气候越来越反常……”这个将静态变成动态的过程既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又具有吸引力,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植物与环境”的兴趣。

启迪思维, 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教学的难点,难点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有些课堂上教师要花很大的力气来突破难点。比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通常教师们会用乒乓球和手电筒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但是学生很难理解这一实验过程。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采用三维动画真实地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回放、慢放等。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关系。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宏观现象微观化,还可以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比如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直观,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也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宽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课面大、量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如果整合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了,它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地震》这个内容,有关地震的知识有很多: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前兆……而这些知识多数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库中没有的。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制成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将地震的有关知识设计进来,上课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程度,还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增长见识。

4、模拟操作,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科学课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和过程,比如教学正确使用显微镜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由于学生较多,使得部分学生看不清教师的示范,而教师也容易忽视个别学生的错误,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在多媒体中向学生演示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看清正确的操作过程,减少了错误操作。另外,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内容也可以在课件中呈现出来,如洋葱的表皮细胞等,通过这样微观世界宏观表现后,使学生对观察现象心中有数,不致于将切片上的灰尘当作观察对象。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大大节省了教师的辅导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促进了科学教学改革,体现了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充分等原因,实践运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整合形式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为了促进教学,不能为了“用”而用,只有在需要的地方、恰当的时机运用才会发挥其功效,否则就会使整合显得形式化。在平时的一些教学和观摩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仅出示几张图片、出示几个实验要求或是几条实验结论等的“小黑板式”的课件,这样的课件难免让人产生“杀鸡用牛刀”、“为用而用”的感觉。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未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违背了课程整合的原则,使课程整合走进了形式化的误区,丢弃了教学的本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要追求形式,要合理运用,并要在教学中突出科学课的特点,不要把科学课上成信息技术课。

2、探究能力削弱化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主,然而不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后,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机会少了,久而久之,探究能力也削弱了。比如教学水的毛细现象这一内容时,老师不愿意做繁琐的实验准备工作,就将有关毛细现象的实验、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都制成了课件。课上,学生们就像看电影一样,把探究毛细现象的过程看了一遍。虽然学生这样也知道了毛细现象的原因,但是学生们只是机械地记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更谈不上提高科学素养了。如果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做一做,那么学生不仅知道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还懂得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交流疏远化

在科学课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很多科学课由于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使得师生注重的是屏幕上的图像,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递与播放,流动在师生间的情感因素被淡化了。因此,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到课件的交互性,使它既富于展示功能,又具有交流功能;不仅让学生看到、听到学习内容,还应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相机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的课堂行为由单纯的听、看转变为看、听、说、想、做。

4、课件设计独立化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用到一些课件,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一个好的课件,再好的课堂设计也会逊色不少。因此,这样的教学需要一个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的支持。目前我们所用的课件来源大致有三种:一是由计算机开发商制作的素材库或教学软件光盘;二是从网上等找到的一些“成品”;再者就是老师们自己制作的一些规模小、针对性强、非系统化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往往受教材的限制较大,使用率不高,显得相对独立,课堂上也无法完全满足教者的教学需要,以及体现教者的教学风格。

制作一个课件,从设计脚本到查找资料、搜集资料到制成课件,往往需要化上一段时间,然而这样一个饱含制作者心血的课件只为了课上40分钟,一旦教材内容有变化,这个课件也就暂时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适用性、灵活性,尽量把它设计成“学件”。我们可以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个知识点加以模块化,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实际出发,随意调用,合理组合,使之为师生所用。

总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需要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