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生活情境、合作、交流
【正 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就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 培养研究兴趣,训练自主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从而形成学习研究动机。如一年级学生刚学完加减应用题,在综合练习中,运用多媒体设计出富有情趣的“动物园的生动场面”课件,进行练习。课堂上学生看着自己喜爱的动物,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着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在渴望展示自己才能的心理支配下,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研究兴趣来选择不同的对象,独立思考问题,把新颖的画面上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还可以在教学网上看到大家编的而自己又感兴趣的100多个题目,相互学习。
小学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而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这种主动参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多媒体“动”性强,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就优化了学生的学,优化了教师的教,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我常常用电脑设计各种应用开放题,如条件不足、条件多余、问题没有或问题与条件不匹配等,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交流,这种呈现方法比传统教学出示题目的方法可节约大量时间,而且教学过程清晰、简洁,还可以配上声响,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水平选择同学进行交流或向教师请教。这样既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又有效地协助了教师的“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研究主题的作用。
二、 创设生活情境,拓宽研究范围
研究性学习要求创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如利用“五一”长假时调查分析:用“煤气”和用“电” 做同样多的米饭哪个合算、省钱?研究时学生应先了解:你家电饭煲的功率是几瓦,每小时用电量为几度,每度电多少钱;一罐煤气市场价多少,大约可烧几小时;电饭煲每次烧需几分钟,花费多少元钱;煤气每次烧饭要几分钟,花费多少元钱。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自己搜集资料后做好的题放在教学网上供大家参考,全班同学就可以获得几十种不同渠道信息的结果,拓宽了研究范围。
常规教学由于教学思想不开放,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少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如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元、角、分”的练习创设一个“虚拟现实” 情境——一个挂满各种不同价格商品的“商店”,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思考着用手中的钱如何买到“商店”里的商品,或者如何准确地付钱,或怎样找零钱等进行仿真练习。这种方式能创造热烈的学习气氛。
三、 培养合作意识,加强交流协作
构建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协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通过这种协作环境,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应用网络技术强化监控、调节、促进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群组管理功能,将学生按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协作;利用监看、监听功能,可了解每位学生所观看的材料,聆听学生说话的内容,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进行有效讲评创造条件;利用广播功能和学生终端,可向全体学生提供典型个案,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实时讲评,及时修改,从而大面积、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认知主体作用。效果的评价是检测教学过程成效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音像演示功能,将学生的典型练习方法调用到每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评议。通过相互评议,相互观摩,既听取别人的修改意见,开拓思维空间,又能知己不足,取长补短。
四、 创设开放情境,培养信息能力
互联网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努力将互联网引入,创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新的渠道。例如,针对需要探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探究的环境;针对学生感到迷惑发问题,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等等。又如在关于正方体截面的教学中,我们在电脑的屏幕上问:“设想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长方体的物体砍下来,截面是什么图形?”给学生留出猜测的时间之后,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想、操作,用不同的角度对词给出动态模拟的图景,显示出不同形状的截面,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关截面的问题。
创设开放的环境,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那里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解决问所需要的现成的全部信息,如事项、数据、陈述、关系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补充、搜集、分析、处理。例如,一个学生小组选择了“操场的设计”的研究性课题。这样一个开放课题从书本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搜集资料,研究有关资料与数据,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设计了新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