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进入了数学课堂。电化教学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它具有形象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听听、亲眼目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运用电化教学,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二、借助电脑演示,显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三、优化学习方式,获得新知;四、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五、使用电化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字:兴趣 过程 优化 突破 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进入了数学课堂。电化教学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它具有形象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听听、亲眼目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运用电化教学,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指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生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末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通过对图形的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1.5、1.500……00(80个0) 1.500……00(100个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二、借助电脑演示,显示知识形成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使用一般教学手段效果不佳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就可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计算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64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的面积=πr ×r=πr2。这种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优化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正符合新课程这一理念。
如教“分数的意义”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你可以把哪些物体平均分,并用分数来表示。”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根据学生的交流,用多媒体出示一个西瓜或一张纸、一段1米长的线段。然后教师出示8个泥人,提问:“你会怎样平均分这8个泥人?每份用怎样的分数表示?每份有几个泥人?”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小组汇报分别把8个泥人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通过学生的讨论、观察,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加上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
四、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知识经验不足,想象力欠丰富等往往会使思维产生障碍。如在高年级的形体教学中,由于空间思考能力不足,学生往往无法从静止的图上感知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因此,我在这里就运用课件把这个过程展示出来,使抽象变为直观、静止变为为动态,通过向学生展示变化的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再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这样,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使用电化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我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以不同颜色表示,并且直径加以闪烁等)。通过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滥用,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特点,结合资料、软件、设备的实际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