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需求,概述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重点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9月颁布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决定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教师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
1、网络技术有利于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
2、因特网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老师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条件,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
3、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4、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活动的平台,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从而培养了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来自我改造、重组、创造的能力。
5、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
网络给研究性学习带来很多便利,但也不可以完全取代现实情境的学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虚实结合,把虚拟的学习情境和现实学习情境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是:
一、情境体验、产生问题阶段:
活动目标:通过日常课堂教学、课余兴趣活动、专题讲座、各种讨论会等各类丰富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生活体验,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产生并提出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疑惑所在。
活动协同:网上--网络信息浏览,网上网下--专题讲座、问题咨询、自由交流……,网下--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社会实践、日常生活……。
活动过程:组织重要教学活动: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中,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是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开展网上与网下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在学习实施中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的各个阶段,可以邀请专家来校讲座。由于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因此,网上共享的专题讲座,可以解决学校的具体困难。专题讲座主要有两种来源依据,一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前沿,一种是学校者现在研究的热点领域。另外,专题讲座还要辅以讨论沙龙,交流研讨,才能有助于学习者发现问题,并激活知识储备。BBS热点讨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打破了班级建制,师生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BBS电子公告牌的异步交流特性,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局限。教师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公网中的电子公告牌上开启话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样的虚拟交流,教师可以初步确定面对面交流的基本话题和深入讨论的主题……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信息浏览与热点交流。
二、课题准备、确定研究阶段:
主要任务:教师帮助学习者把问题转变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明确程度,解决问题所需的背景资料,学习者现有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知识储备情况等。教师与学习者协商制定伴随着问题提出而产生的具体任务目标--伴随性目标,并在立项辅导时,引导学生发掘课题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注意检查各种文档撰写过程中的规范。
活动协同:网上--上传研究方案、提交网络资源情报……,网上网下--情报检索、问题咨询、寻求同伴、聘请导师、形成小组、立项申报、开题答辩、自评互评……,网下--撰写方案……。
活动过程:小组咨询和讨论:教师与研究小组成员的面对面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澄清思路,明确基本概念;指导学习者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等等。开题答辩论证:主要指开题论证。可以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一般使用BBS和聊天室进行。此时的答辩活动主要就课题社会价值及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就网络答辩方式而言,网络答辩可以是自主产生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进行。异步的答辩可以采用BBS,交流与讨论便于深入,而且便于记录,谁与谁的对话也可以通过技术对应起来,有助于学习者和教师进行对话后的分析整理。同步的答辩可以使用聊天室,由答辩主持、答辩人、参与人、论证人组成。一般成熟的网络答辩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步答辩应与异步答辩相结合,网下答辩和网上答辩相结合。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是寻求专题资源,寻求智慧资源、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三、研究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教师跟踪活动进展,落实与协同小组成员协作分工,了解学生对文献的运用与资料整理的情况,检查课题组成员活动日志的填写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在问题解决中的归纳提炼、假设验证等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执着,及时给于情感支持与意志激励。同时,还要注意在课题实施中随时给于疑难咨询,提供各类专项辅导(如"社会交往咨询"、"专项技能运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验室工作、文献分析……等形式来开展研究工作,及时记录研究进展,即“研究活动日志”。
活动协同:网上--提交活动日志;网上网下--疑难咨询、专项研讨、活动协同……;网下--实验室工作、实地调查、文献分析……
活动过程:专项研讨:在研究过程中的专项交流和疑难会诊,可以结合网上和网下同时展开。活动可以由质疑人、答疑人和参与人组成,一般先由遇到困难的学习者发出求助信息,然后集中研讨解决。研讨的主题,可以是大家普遍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是个别学习者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团体智慧共同解决。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在于活动及时反馈,寻求智慧资源,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等。
四、结题总结阶段:
主要任务:教师进行小组咨询、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报告的观点。对创造性表现行为给于及时确认和激励,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发表、发布与交流的机会,并组织各种展示交流活动如:展览会、答辩会……,帮助学生寻求成果推广的各类途径。重点是展示、交流、推广与总体评价。
活动协同:网上--上传研究报告、提交研究体会;网上网下--展示交流、结题答辩、自评互评、用户沟通、讨论反思……,网下--撰写报告、成果推广……
活动过程:结题答辩论证:可以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具体方法与开题论证答辩相同。此时的答辩活动应更注重成果的用户界定与推广设想,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活动中的感悟,及时捕捉认识上的独特性、表达上独创性,促进形成新问题……成果推广:强调用户意识,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题开展初始,就要逐步清晰自己的服务用户,又要为学习者创造服务推广的途径,比如作品推荐给厂商、一些调查报告反馈有关部门,还有成果的发表等等。网络,也应积极成为学生课题成果推广服务的中心纽带与桥梁。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在于成果便捷发布、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充分交流与沟通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在上述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如:
1、学生:需要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包括主动寻找老师,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查询各种资料,自主提交各种研究文档,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积极自主发布、展示与推广……
2、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信息技术水平,创设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和情境,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需要更为主动地介入活动,随时了解活动进展、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好利用各种智慧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困难的途径。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除了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之外,还要善于帮助他们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他们进行学科研究、设计、实践、整合。通过活动的开展,将会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吴茂盛
2、对开设研究性课程的研究 马宏健
3、论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 沈金林
4、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顾建新
5、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黄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