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智慧课堂 感悟魅力数学
——学习收益
东青实验学校 梅英媛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
一、课堂因有效应用而彰显“数学美”
本次观摩课堂中可以看到:徐青老师的《圆的认识》创设有效情景导入新知,如课前借助媒体欣赏有关圆的美丽图片,认识画圆工具:圆规,课始从摸圆游戏导入新知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谈谈会摸错吗?为什么?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孩子们认识了圆的特征。在尝试中规范操作,在讨论中理解、提升;在质疑中发展。如画圆这一环节徐老师预设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并提出要求:如果画错不要擦掉,在旁边另外画。第二层次利用学生的作业即生成性资源探讨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出圆,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规范了画圆方法,同时借助媒体示范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第三层次让学生再次体验用圆规正确画圆的过程,边画边思考:如果画圆的方法正确,可能画出凹凸不平的曲线图形或扁扁的椭圆吗?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这样的图形不可能出现。这些设计不仅思维层次清晰,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紧紧扣住了课堂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把基本知识学得很扎实。更可贵之处是,立足于媒体的有效应用,对课堂中预设的每一个环节,徐老师不仅把媒体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运用得恰倒好处,给学生体验新知以最大空间,如借助白板技术及时评价学生错误作品、演示正确方法,借助软件的演示功能渗透极限思想……在40分钟的学与教的对话中,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
二、课堂因关注细节而彰显“过程美”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成就完美。戴老师充分尊重教材,以教材为蓝本,深入理解,开发创造。她在执教《折线统计图》时,第一环节调动学生前数学经验:条形统计图知识,让学生根据三个城市的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借助“你还知道什么统计图?”“猜一猜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的?”导入课题。第二环节直接出示常州气温折线统计图,借助一系列的追问:这幅图是哪个市的?从哪看出来?你怎么看出
“细节”决定课堂效果,“细节”中渗透课堂智慧,在对“细节”的推敲中显现教学功夫,教师成长从推敲“细节”开始。
三、课堂因层次分明而彰显“逻辑美”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逻辑的严密性。因为数学是抽象的,所以它的展开可以依靠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数学材料的逻辑化组织应该成为数学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据。如果所选材料之间能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凸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吴玲君老师在执教《3的倍数特征》时,提问:猜一猜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生回答:“个位上是3、6、9”“个位上是单数。很显然教师故意设计了一个美丽陷阱,让学生得到了一个伪命题。随后让学生举证,学生通过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发现,圈出的数不符合猜想,由此明确前面所总结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呢?教师借助拨珠试算的过程,努力让学生经历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后的激动——问题突破后的愉悦。这一过程虽然花费时间很长,导致后面的练习量好象不足,但我认为正是有了这个充分试算的空间,让学生从错误猜想到抓住特征中真正领悟数学学习的精髓。吴老师所选数学材料的逻辑化组织真正成为数学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据。教学主线清晰、流畅、凝练、深刻!张奠宙先生曾指出,要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就要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结。他认为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就在于凸现思维网路的“结点”,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寻找本质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达到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仅关注教学素材的层次性和结构化思考,更不能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喜欢看糕点师精心做蛋糕,似乎那更是一种艺术,教学也是这样吧,细心调制着奶油,巧克力,做出有自己风格的蛋糕!通过本次观摩听课,收益非浅,优秀老师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仿效,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