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的常态想法要不得
——一堂公开课后的反思
每学期每位教师上一堂公开课,把它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种常态。永不自满的我也不例外。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去完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我教学工作的常态。开课之前的一周,我经过仔细酝酿反复揣摩,精心地备好课,打好了教案,并请示教务处做试上课的调动。上午第一节七(1)班试上,第二节七(3)班正式上公开课。我想,在七年级的五个班里,凭个人印象上课情况中,七(1)、(5)思维稍慢一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七(3)、(2)、(4)三个班方面较好些,特别是七(3)班是我最欣赏的,尖子生较多,估计是最不成问题的。这是我的一点想法,很正常。
常态的想法让我不堪一击。如下是七(1)和七(3)班两个班的上课情况。事实能说明什么问题?值得深思,留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思考:
七1班的试上,我本以为按以往的上课情况不是很乐观。反应慢,又不配合。可试上结果是超乎想象。老师很好的驾驭,学生的默契配合,使清晰的流程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顺的溜溜的我,对七3班的公开课就早已是胸有成竹了。自认为七(1)班的试上都能下来,更何况是班风又好尖子生又多的班级,应该是没问题的,此时的我几乎是一往情深。可事如愿违,当堂课上学生反应怪怪的,可能是太紧张吧!总体感觉不是特别好,有点迟钝,没有得心应手之感。当然象彭英娣、张泽烽、陆文军等几位好学生还是相当不错的。回答的感悟也很到位。可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全体学生更明白、更清晰。估计十足的我,便在江南音乐的风格南北两种文化体系、两种风格类别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新增加:南方音乐与江南音乐的地理区域的区分。南方以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以北为北方地区)为界,而江南音乐以长江(以南为江南,以北为江北)为界,此时此刻,所谓的“急中生智”,到结束教学时才感觉到有点“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简直是班门弄斧。在听课老师看来,更有是在上地理课的味道,当然各学科也有相互的渗透。可关键是课堂教学从整体布局而言就显得前松后紧。故最后的欣赏(2)《太湖美》就没聆听就下课了。
分析两堂课的情况,自认为七(3)班的课也达成了目标。要说本单元《锦绣江南》可用2~3课时完成,欣赏(2)还可以放到下堂课时去完成,所以我认为也没关系的。而七(1)课的试上就较理想。因此,如果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既然已打在教案上的 ,最好就应努力完成,不能为自己辩解,找任何理由。
对于这两堂课,猛生了我的感慨,感悟至深:各班级学生情况各不一样的。应“因人而异”或叫因地制宜为上策。有时侯也不可完全凭常态、凭感觉。在《新课程标准》驱动下的 今天,教师的观念要不断更新。那是因为:时态在发展,学生在进步,所以教师的 教法是不规则的,需要更有创新意识,语言要更精炼到位,才能激活课堂。所以要用发展的 眼光,及时捕捉学生的 心理,叩起学生的 心扉。从而告慰自己,千万不要总以一成不变的常态想法看待学生,这样会害人又害己的。由此留给我的 最后忠告:有时的常态想法实在是要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