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的公开课上,我选取的是校本英语——《生活中英语》,因为没有现成的材料,所以我结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第三单元的内容,上了《Finding the Way》(问路)。课后,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活化内容,旧瓶装新酒。
因为没有现成教材,所以可以给教师更大自由发挥的空间。我结合本单元重点——如何问路和指路,根据学生实际,对课本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如把书本的阅读选择变为听力等),设计以帮助Tom找路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由认识路标——看地图——问路——指路,步步深入,努力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活化练习,在“用中学”。
《生活中英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英语,即 “用中学”,通过听、 说、读、写的训练学习语言,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心理学家M .Wentheimen曾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维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只有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灵活的语言思维,从而让他们走出封闭,品尝思维上的快乐。
首先要注意灵活把握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即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恰当掌握训练“火候”,对于简单内容不作长时间操练,避免学生厌烦——如“看图说话”部分,两两对话只花两分钟就ok。
对于有难度的内容,不“浅练辄止”,练不到位不pass——如最后的“邀请Tom去你家,告诉他行走路线”这一环节,因为学生基础不同,有的表达不是很流畅,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此时,教师没有简单地打断学生,而是本着说出来就ok的宗旨,鼓励学生尽情表达。
说出来,就ok!是一种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好方法,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开口的兴趣。面对这种状况,敢于开口表达就是一种进步。这也是我上校本英语的最大宗旨。
当然在上课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小组对话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学生不敢展示自己等。
生命课堂,学校不能是训练的作坊,使学生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课堂不能是规矩的演示厅,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否则我们的教育只剩下知识和技能,却丢掉了鲜活的生活;失去生活,学生就失去了实践,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对生命课堂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