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有一种手法,叫“留白”。这种手法往往能给人营造一种气韵生动之感,亦即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例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出现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鱼翁坐船上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廖廖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衬托出江面那种空旷渺茫、寒意萧条的气氛,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疑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
中国画的这种手法不觉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课堂,曾有段时间,语文课讲究内容充实,板块紧凑,所以课堂总显得满满当当。瞧,一位老师刚提出问题,就急迫地等待着学生的回答;有时学生的回答冗长而又不能达到点上时,老师就显得不耐烦。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著墨处的美妙。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才含蓄,才能使观者以想象力去丰富它,“此时无场胜有声”,但我们的课堂似乎不甘于“留白”。
于是充实、饱满、丰富成了评课时的褒义词,但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看,必须从学生特点出发,要以学生为本。从生命课堂的构建来看,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试想:一个题目下来,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分析、讨论。反应较慢的同学根本还不知从何着手,有的甚至脑中一片空白。反应较快学生即使能跟上课堂节奏,但长期养成不经过深思熟虑就开始答题的话,思维就得不到锻炼,进步也就甚微。
因此,请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吧,课堂也需“留白”, 虚实相生,才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才能表现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