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学校与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联合举办“构建生命课堂”主题研讨活动,安排我上一节信息技术公开课。因为这样级别的公开课自己已有多年没有上过了,所以正式上课前进行了试上。总的来说,这次公开课经历了两次试上、两次修改教学设计、正式上课及课后再反思的过程。现就这个过程中开展的教学研讨及自己的体会、感触记录如下,一为自己保存教学案例,二为同行提供研究素材。
原来我对公开课是不屑试上的。但我校小学部历来有“磨课”的习惯,这两年自己又接触了顾冷沅教授倡导的“课例研究”,认识到不管是“试上”,还是“磨课”,还是“课例研究”,其实都是教师原生态的教学研究,也就接受了公开课的“试上”。这次公开课及其“试上”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课例研究的过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本课为《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4节《数据图表与分析》第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方式的多样性和图表的制作,进一步细分为:文字、表格、图表三种数据表述方式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合,图表的制作,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适用的场合,图表的修改和美化等。教学重点是图表的制作,教学难点是文字、表格、图表三种数据表述方式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合,图表制作中各步大量选项的含义,各种图表类型、子图表类型各自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数据关系及适用场合。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一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处理与统计”,思考一下,“数据处理与统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
(教师明了,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往往学过就忘,所以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个课前准备,主要是:Excel的“数据处理与统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分别适用怎样的场合?)
二、新授
(一)数据描述的多样性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据图表与分析。(板书课题)
师:数据图表是数据描述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数据描述方法有:文字、表格、图表,我们来看看这三种方法各适用于什么场合,或者各自的优缺点。(没有用“特点”,而用“优缺点”,希望使问题指向更明确。)
展示《数据描述方式的多样性.ppt》。(1988年-2008年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获奖情况,分别用文字、表格、图表描述,意图使学生对三种描述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合场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生谈这三种方法各自适用于什么场合,或者各自的优缺点。
(二)各种统计图的适用场合
然后是各种统计图各自适用场合的教学。这里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材是先画统计图,然后谈各统计图适用的场合。考虑到仅画一个柱形统计图,要学生说各种统计图适合的场合,学生少感性认识,因此从小学及初中的课本上截取了一些统计图,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描述一个、两个数量指标),两个拆线统计图(也是分别描述一个、两个数量指标),一个扇形统计图,从初中数学课本上截取的是“统计图的选用”,将各种统计图各自适用场合的教学前移在画统计图前。具体设计如下:
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数据的图表描述方式。关于数据图表,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不少,这学期期末初中数学中还将继续学习。
展示《统计图.ppt》。此PPT为学生在小学中学过的一些图表扫描后的截图,共三页,第1页是两张条形统计图,分别描述一个、两个数量指标;第2页是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分别描述一个、两个数量指标;第3页是一个扇形统计图和七年级“统计图的选用”。
展示中,教师边解释、边提问,如:这是四年级上学期学习的, 这叫什么统计图?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单式和复式)。
然后由学生说这些统计图(条形、折线、扇形)分别适用怎样的场合。
(三)统计图的制作
师:统计图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并不难,我的感觉是制作起来“繁”,特别如扇形统计图,制作起来很“繁”。我们说电子表格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今天我们让电子表格来制作统计图,体会一下电子表格制作统计图“爽”的感觉。
教师演示制作 “1988年-2008年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统计图,然后由学生模仿制作。
(四)图表的修改和美化
此处设计与教材有不同,教材指定了尝试几种修改和美化。考虑到多要去做一遍,时间可能来不及,如果都要去做,那又得教师先演示,然后由学生操作一遍。改成了如下的设计:
师:图表制作好了,有时我们还要修改,如在X轴方向上我还要显示“年份”;有时我们还想做得更美观一点,如将图表标题的字号用大一点的,加粗,红色等。那么这些操作我们怎么来做呢?
让学生讨论、尝试,然后学生回答。学生实在答不出的,那就老师提示:右击各处,看看有什么菜单;单击某些对象,看看能不能操作。
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尝试学习,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机动学习
《动漫作品调查.xls》,学生就关注的内容建立图表,并总结出一些结论。
最后是学习交流,由学生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学习感悟。
第一次试上及研讨
复习部分数据处理与统计包括哪些内容,尽管课前给学生做了一个课前准备,并且在材料中已说清包含哪些内容,学生还是答不上来。
文字、表格、图表的优缺点、各自适合的场合学生答不上来,这确是教学的难点,说实话,教师也答不全,也从没看到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学设计中把这三种描述方法做在了同一张PPT上了,希望对学生有启发,让学生说一点,教师补充一点,来分解这个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的适用场合,学生能说一点,但总的来说说得不好。
图表制作总的来说学生能做,图表的修改和美化学生总的能做。个别同学做了机动学习的题。
一个小的插曲,制作图表时至输入图表标题时,教师考虑到标题很长,学生打字慢,让学生复制,但至此步已不能复制了,就取消图表制作,先复制好再来做图表,后来看到许多学生都能用复制的办法来输入图表标题。
课后,曹伟明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文字、表格、图表的优缺点、各自适合的场合,各种图表适用的场合,说既然学生答不出来,那不如把它们都写好了,让学生做连线题。这是建构主义的脚手架理论,未尝不可。节约时间,让学生做机动学习的内容。
第二次教学设计
采取了曹老师的建议,设计了两个连线的题。
第二次试上及研讨
两个连线的题有效分解了教学难点。课上让学生在教师机连线,又相当于复习了PPT的操作。
在制作图表前就告诉学生图表标题太长,我们预先复制好,等会粘贴。弄不明白的是,学生操作时,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卡在了图表标题上,他们并未复制粘贴,而是在输入。
其他环节与第一次类似,总的教学效果也与第一次类似。
课后孙伟明老师提出,还应多给点时间让学生操作,教师还可以少讲点。
第三次教学设计
修改了图表制作一题的要求,标题用默认,等图表修改时再修改。至于多给学生操作时间,教师少讲的问题,在上课时控制。
第三次上课
基本上改掉了前面两次试上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教师“教”的学生学会了,教师没“教”的学生也学会了。我观察了学生的图表制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成功了(个别卡住的同学,就让旁边先做好的同学教一下),无论是我的教学经历,还是在外面听课时看到的,从没有这么多的学生能成功操作。最后机动学习的图表制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做成了1-2个图表。听课老师也给予这节课很高的评价。
课后的再反思
1.磨课是很有价值的。
2.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大多数不是靠教师教会的,也不是系统学习学会的,现实中更多的是学习者一个一个的学会的。信息技术的操作是教不尽的,很多操作是学习者一个一个的学会的,到一定时候,不学也会。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周边学得快的学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