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让反思成为生命课堂的一种习惯
发布时间:2012-04-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许丽金
记得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我上了一辈子语文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于老师之所以感到遗憾,是因为课后的反思,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在不停地反思。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也是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而且我认为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构建“生命课堂”的重要保证,更是对生命课堂的提升。
在数学“学案”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们总会设计一个板块:学生课后反思和教师课后反思。教师在完成每一节课之后进行自我反思时,反思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如何;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有没有精彩点,精彩在何处;有没有不如意以至失败之处等等。例如:在《完全平方式》这课,在教学(x+y+4)(x+y-4)时,重点强调x+y看作一个整体来做,并且在x+y画上一个圈,结果就得到了(x+y)2-42。从他们的课后反思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半知半解的,经过老师的课后反思,于是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改成如下教学:(a+4)(a-4)=?,这个题目基本每个学生都会。结果是:a2-42。然后我再出示(x+y+4)(x+y-4)=?,于是我就提示说:这个式子和上面的式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在课后说,原来这个完全平方公式这么简单又有用,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使我感觉到了反思的好处。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学”的反思是指学生的反思,学生根据课堂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开始时难以解答、在教师点拨后能明白的问题,重新审视,反思其过程,并进一步完善归纳。反思可以引领学生对数学的构建与重构。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学习《分式方程》第二课时后的一篇课后反思: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分式方程的解法。我的体会:分式方程的解法非常简单,只要将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即可解,可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分式方程一定要写出检验过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这好像很难理解。某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作详细的解释。下面这道题虽然解法简单,可是容易出错。解分式方程: —1 在确定最简公分母时如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有多项式,首先得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可是我在去分母时经常漏乘整式项,而去掉分母后分子各项的符号也经常会弄错。还有,老师上课说-9这个多项式中因为9是3的平方所以可用平方差公式,为什么不把9看成是-3的平方呢,不是正负数的“待遇”是公平的吗?验根时把整式方程的根是代入最简公分母还是代入原方程这一点还弄不明白。
我看了这篇反思后感触颇多,觉得让学生写课后反思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回顾小结,查找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新方式,从而在学生自己独立解题时具备更严密的思维与更敏捷的解题思路。基于反思,学生成长了,这就意味着教师成长了;学生的成长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成长。如果每个老师都能这样经常反思,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总之,当反思成为每个师生的思维习惯时,我想即使我们犯错误,但肯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所以,为了我们的共同成长,就让反思成为我们师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