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出了一个诗的境界
沈芸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他着重拈出“见”字,认为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关键靠“见”的作用如何。古诗教学无疑应该是一种再欣赏和再创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种“诗”的境界的还原和呈现,才能使学生入“诗”之境,悟“诗”之情,从而“见”出一种诗的境界,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我国璀璨的传统古典文化。因此,古诗教学应兼顾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然而要将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却显得困难重重。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以下三种现象:其一,奉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回归传统,以诵读指导贯穿于整堂课,其结果是“起于诵读,止于诵读”,学生对文字只略知一二,对文化亦如雾里看花;其二,奉行“不走寻常路”的原则,努力创新,以文本为起点,大谈文化,结果是因文字障碍未扫除,整堂课如同教师拽着学生跑,教师累,学生更累。其三,奉行“折中主义”原则,先进行字词串讲,在分析文章内容,最后进行文化拓展,结果是“文”“言”割裂,难以水乳交融。
2011年5月—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名师论坛暨优质课展示活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相见欢》。这一课例中的执教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创新的专业人格,深得诗之三昧——举象、造境、入情,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突出语言背后站着的人,因言求气、以气索文、借文强言,带领学生在诗文里走了个来回。
《相见欢》可以说就是一条风干的海参,如同风干的海参、鲍鱼,虽营养丰富,直接入口则索然无味,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去“发泡”,精心烹调,这样学生才能津津有味地去吃,吃后才能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化为自身的血肉。本文言简意赅,全词只有36字,一字一句,都深有意味。该执教老师以意逆志,还原“发泡”的功夫可谓上乘。首先,她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盛载“离愁”的意象上,“残月”——“不圆满”的象征,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愁思。“深院”“梧桐”“清秋”—— 萧瑟肃杀,曾经的繁华都凋落,落寞无限。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动词、副词——“锁”、“无言”“独上”,感觉到词人处境一人,心情惆怅,心乱如麻。看“西楼”“残月”“深院”之象,造萧瑟、悲凉、肃杀之境,入落寞、伤感之情,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见”出了一个诗的境界。
最后,执教者引用了余怀在《玉琴斋词序》的评论:“其(李重光)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认为这首词“字字珠玑”。所以,无论是对词中“西楼”、“残月”、“ 深院”、 “梧桐”、“清秋”等意象的解读,还是对“无言”、“独”、“ 寂寞” “锁”所营造的情境的品读,一字一词一句,执教者都没有放过,但却没有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因为所有的鉴赏都“活”在上下文之中,也“作用”于上下文,始终围绕“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情感展开,使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充分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身临其境,与词人李煜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