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导学案的 “牛刀小试”
发布时间:2011-1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丁平
1012日,我在七年级4班上了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第9"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甲骨文青铜器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里的两颗奇葩。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中提出的“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和“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颠覆了传统的讲练模式,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小试了“牛刀”。
在编学生用导学案时,我先将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放在导学案的开头,然后是合作学习内容,把要通过探究才能够获得的知识点放在最后,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我考虑到历史课上学生是首次使用导学案进行学习,会感到不适应。于是我在上前一个内容“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时,先试着用了一下导学案,让学生有一个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大部分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导入环节一结束,便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己走进去,眼前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实际是学生通过自主查找就能够完成的练习),这样就使学生对本课新知有了初步的了解。将这一内容完成以后,由学习基础比较靠后的学生组织校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接下来便按照导学案上的“合作探讨”内容,学生进行你问我答。这一环节的评价是通过“生生对话”实现的。通过“生生对话”,达到检查学生对本课稍深一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与不同对象的对话,锻炼了他们的应变能力。最后是“比一比,谁聪明”(探究互动)环节。这一环节是考查学生将本课内容融会贯通进行运用的能力。我为此设计了“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有何历史意义”、“观察商朝的司母戊鼎,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等问题。问题涉及到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也联系到现代社会的某些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究能力,同时使本课知识得到延伸。这样的问题,也使那些思维活跃、脑子聪明、知识面广的学生,得以一“秀”(show)。
导学案在历史课上的使用才刚刚开始。毋庸置疑,导学案肯定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在历史课上的使用关键有二:一是精心设计。精心设计导学内容,要不偏不怪,兼顾多头,要考虑到学情。二是贵在坚持。导学案的使用不是心血来潮,想用时就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成气候。要坚持用,就需要长时间用的过程,而且要用好。对于老师来说,是耐心的考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法宝。
导学案这把牛刀,在历史课上定会展露锋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