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亮点?
10月24日听了常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整堂课无论是情境的创设、习题的设置还是结构安排,都可以看出常老师作了精心准备,使我们聆听了一堂好课。
在这堂课上我见到了久违的教具——“土制教具”,用硬板纸条、橡皮筋、螺丝制作成的平行四边形。别小看了这简单的教具,有了它的帮忙常老师将“平行四边形如何运动得到矩形”这一过程展现得具体形象,由此学生很快得到了矩形的定义。在探索矩形的对角线的性质时,常老师继续借助这一教具,让学生观察对角线在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时有何特征。再次,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及直观感知很快得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到此时,“土制教具”才功成身退。可我对这教具情有独钟,一直念念不忘。虽然它简单但不简陋,四张硬板纸条、两根橡皮筋、几颗螺丝就制作出了一个小巧地平行四边形。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它将“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展现地淋漓尽致,在运动中两根红色橡皮筋扮演着四边形对角线的角色。由于橡皮筋的伸缩性的限制,在“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这一运动变化过程中,橡皮筋“松弛——紧绷”的现象特别明显,每当此时常老师会有先见之明的将那松弛的一条橡皮筋提起来挂在螺丝上,或将紧绷的橡皮筋慢慢放下,常老师这个动作很娴熟,课前肯定演练过多次。如果你不仔细看,你会以为这橡皮筋的伸缩性本身就那么好。忙中出错,常老师在一次运动四边形的过程中,橡皮筋没挂牢,松弛了下来,学生、听课教师像条件反射似的轻笑了出来,常老师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并迅速将其挂在螺丝上,继续下面的展示、探索。显然,这是个操作上的失误,但我想如果常老师在橡皮筋松弛下来时“将错就错”,也许效果会更好。如何“将错就错”呢?具体做法:让学生思考“橡皮筋松弛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借助生活常识及已有数学知识结构很容易就能想到是对角线越来越短的缘故,由此可以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在向矩形的变化过程中,对角线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当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它的两条对角线就会相等,观察此时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矩形)。学生对“矩形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静态地一个特殊位置上,还能从动态中发现、感知它的特性。如果按此法,也许这个小小的失误会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有我们想像不到的用途。用是一门大学问,只要合理安排,物尽所用,那就永远没有无用的废物,有的只是创造财富的资源。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学习、反思、实践的心,我们的教学中就不会再有出现失误时的遗憾,只会有更多亮点生成时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