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读”之初体验
发布时间:2011-10-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承旋
 

“读”之初体验

——结合5AU2 Part A 浅谈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

承璇

五年级的学生很可爱,跟我读课文A部分时,个个都凝神屏息的要和我比赛,当他们败下阵来时懊恼丧气,只嫌自己的舌头不够灵活不够快,跟不上我的节奏。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了,甚至是,他们刚刚开始阅读……面对他们笨拙的样子,我没有责备,只是温柔地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不要着急,请跟我来。”

由于长期教六年级英语,对于如何教语篇教学,我也已经形成的自己的思维模式。但是自从接手了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后,发现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五年级学生。结合5AU2 A部分语篇教学,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完课文引言,进入对话阅读理解阶段时,我教学设计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What’s in the new house?”,用铅笔直尺在书上划出答案。讨论回答。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There are .”注意升降调。回答问题“Is there a garden?”引导学生用本课重点句型“There isn’t .”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What’s in Yang Ling’s bedroom?”,用铅笔直尺在书上划出答案。学生讨论回答。“There is /are .”“There aren’t any .”然后通过练习There be 结构的句型来对方位介词进一步巩固。

3.教师领读课文一次,学生自读一次,最后学生齐读,并且完成缺词填空。

回想当时备课时,我考虑到阅读教学以练习为依托,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完成各种练习,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掌握阅读的方法。然而课堂的情形让我深思:每一个练习呈现后,大部分学生茫然无知,个别同学却完全没有认真阅读便飞快找到答案说了出来。

我设计的练习的答案就那么重要吗?为什么我感觉设计的练习缺乏厚重感?我觉得自己偏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对阅读的方法没有指点到位。

如果这样的话,我还会有同样的遗憾吗?

1.PPT出现课文前半段,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慢慢朗读

2.出示问题: What’s in the house?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铅笔和直尺划出。

3.学生回答。教师示范划线。

4.比比谁读得好,指导朗读。

5出示文章后半段,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利用略读方式找出该段文章谈论的是“bedroom”

6.出示问题: What’s in Yang Ling’s bedroom? 要求学生用跳读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把答案用铅笔圈出。

7.学生交流,教师示范圈出。

8.要求学生齐读该段,用there be 结构巩固介词的用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显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曾经的“套路”并不适用。三四年级的时候,他们接触不到如此的阅读方式,完全没有语篇阅读的概念,也缺少阅读的经验。而我的设计脱离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以至于我的练习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少部分学生觉得只要找到答案就OK了,完全没有突出阅读课的“读”。最好的教学,就是示范。我在二次修改教案时,静下心来,利用ppt来向他们演示如何阅读,让学生慢慢熟悉各种形式的朗读,适应各种阅读方式,重视读的过程,内化文本的理解,更提升阅读的能力。我想,这是我在今后五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时刻注意的问题。

撇开教学定势,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立场,掌握学生的原有情况,了解教学的起点究竟在哪里,用心梳理增加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增加练习的厚度和深度,使它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依托,更是培养学生阅读方法,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渠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