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成资源 合理定位目标
沈春法
又是一个周一,上课前走到三(5)班教室。教室里很热闹,见我进来了,总算稍微平静了些。我看着满黑板的英语板书,习惯性地问:“今天谁值日擦黑板呀?”教室里立即又热闹了,七嘴八舌,有的说张三,有的说李四,还有人说不知道谁,可就是没有一个人主动上来擦。我就开玩笑地说:“没有值日的同学,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做一片美的叶子》第二课时。当我翻开书,我突然想到,不是正好借这堂课的机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吗?以下是一个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叶子的外表美,也知道了叶子内在也很美,因为它们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它们为大树而生,默默奉献,直到最后凋零,化作肥料滋养大树,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师:那么,你觉得叶子和我们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1:人也和叶子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
生2:人也像叶子那样,在默默工作,为社会奉献着……
生3:人也像叶子那样,谁也离不开谁,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那些人具有叶子一样的品质呢?
(生很热烈,有的说爱迪生,有的说革命烈士,还有的说医生、老师……)
师:那作为我们每个小学生是不是也是一片叶子呢?
生:(齐)是!
师:是啊!我们三(5)班47个同学就是48片叶子,我们三(5)班集体就是一个大树。可是啊,老师觉得我们这颗大树啊还不够美——因为,刚才老师进教室碰到了没人擦黑板的事情,我就觉得我们三(5)班的这些叶子还不够美!
……
师:你们想不想让我们这颗大树变得美呢?
生:(齐)想!
师:那我们这些叶子应该怎样做呢?
生1:我们不应该不想擦黑板。
生2:我们总是想让别人擦,自己却不愿意。
师:仅仅是擦黑板这样是事情吗?
生1:同学铅笔没了,我应该主动借给他……
生2:我们要助人为乐……
生3:我们要多为班级做事……
……
师: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大树的叶子那样,为别人多想一些,为班级多想一点,那我们三(5)班这棵大树就将越来越茂盛,我们47片叶子就会越来越美丽!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感觉在设计上还是比较自然的,虽然只是随机调整的。原先的设计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我们社会就像一棵大树,每个人都要像叶子那样为社会默默无闻做贡献,相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空,说教的成分太多,道理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由于课前“擦黑板”事前的发生,让我意识到,与其空洞地说教,牵强地拉扯,不如降低目标,把大树定位于班级这个大家都能感知的对象,作为班级里的一份子——每个同学就是叶子,在班级应该怎样做这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做到的。我想,这个目标定位更切合实际。从课堂效果来看,也印证了这一定位的合适。而且从此以后我发现,只要我走进教室,把眼光投向写满板书的黑板,立刻会有好几个学生“飞”上来抢起黑板擦。
启发一: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行为,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反观我们的备课,往往缺乏对学生学情的具体了解,缺乏对目标定位的认真考虑,往往照搬教参上的目标。固然,教参上的目标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往往课堂效果似乎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我想,我们更多的适合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教参,拘泥于人家成功课堂的教学目标。
启发二:
我们的课堂更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生活。记得开学初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其中有一句“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学生对“红领巾”的指代意义还是理解的,可是“太阳”指什么?当时左启发,右启发,就是启发不出来。最后只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了。后来反思,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难为他们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德育教育是多么的失败,而是确确实实他们对党、对祖国人民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既有规律可行,也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设性。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生成性资源并不少,关键是如何把握,合理利用。作为教者,我们要有一种主动筛选、主动整合、主动引领的意识,不要让生成性资源轻易流失,要把真正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变成教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