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把课程视为“知识与人对话的可能情境”,把教学设计看作预备性地创造这种情境的过程。弹性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建设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之一,又是教师获得资源建设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学必须有预设,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有差异的,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所以预设又必须是开放的,教师可以随时调整。预设的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目标,它有一定的弹性。
案例:
6BUnit
因此,只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在预设时不妨开放一些,为课堂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在教学过程的旁边增加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或者可以设计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6B The Seasons 时,我是由谈论当天当地的天气导入全课的,引出其他城市的天气,学习不同天气的说法。但是上课那天的天气是不能确定的,哪怕是到上课前一天的晚上。而当地天气情况又将直接影响后面其他天气名词呈现的顺序。所以我的做法是把课件复制了三份,分别改动为:当天是晴、阴、雨三种情况,后面几个城市的天气的呈现也相应改变。结果上课当天,早上是晴天,上课开始又变成了阴天。好在有几套方案,教学的顺利进行得到了保障。
在弹性预设的支撑下,教师就可以本着开放的心态,不断进行反思中重要的一种——教学中反思,针对课堂实施中出现的与一种预设有落差的地方,及时思考,调整教学,敢于否定,善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