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东青实验学校 王煜洁
每次听
一、培养兴趣,大胆开口
兴趣是推动人探究新事物的主要诱因,特别是小学生,当事物本身很有趣时才能激起他们认识新事物的动机。在课堂上,仍有很多学生不愿开口说话,担心自己开口会说错,会遭人“耻笑”。这样“不语”的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老师可把已经准备好的供学生训练的题目列出,让学生表达。题目形式应简单化,同时内容也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人或事,如天气情况、自己的家庭、见面的打招呼等,让学生发言。在练习的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人,特别是那些害羞内向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但若发现表达有误的同学,不应马上制止或批评,而是因势导利,启发他们大胆开口说话。
二、用英语上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平时学生所听、所想、所说的全是汉语,只有课堂才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地。所以教师应尽量把握好课堂的几十分钟时间,多用英语来表达,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也会随着英语的思路和方向去转,自然而然会慢慢地去说英语了。但由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实在太有限了,可
三、模拟生活,仿照课文会话
语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课文来设置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扮演不同角色来表演,从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事或物比较了解,而对只限于书上看到,学到的容易忘记。那么,这一点我们可用到英语教学上来,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另一方面,增强学习兴趣。如在教What do you play?时,设置一个情景:让一个学生捧着足球,然后回答:I play football ,这样既实际又贴近生活。 与此同时,学生应把课文和自身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课文上出现I’m a girl. I’m from China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替换,这也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很好机会。但替换若成为无意义的,机械的重复的话,也失去了其意义和作用了,所以必须深入思考,结合实际来仿照课上的内容进行会话。四年级的A部分对话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根据这些话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都会让学生改编对话并上台进行表演。虽然这一部分会占用课上较多的时间,但我发现大都分的学生都很积极,都很乐于开口说英语。
语言使用源于语境,只有课堂教学情景多彩、丰富,才能激起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才能让英语教学变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