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实验学校 唐宝瑾
最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穿针效应”的文章,我感触颇深。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张师傅是一名杂技演员,脚耍大缸已有多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年龄偏大,他决定改行。在告别舞台演出的那天晚上,他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观看。亲戚、朋友为表心意,有的拉起标语,有的举起小旗,有的送上花篮……场面十分热烈。
然而,正当人们为他精湛的技艺喝彩时,他却“失手”了:因一脚顶偏,偌大的瓷缸重重地砸在他的鼻梁上,他当场昏了过去。
事后有人问他:“凭你的技术,怎么会出此意外?”他说:“那天,心里总是想,这是自己杂技生涯的最后一场演出,而且请那么多亲戚、朋友来捧场,一定要表演得很出色,千万不能出错。谁知表演时一走神,就出事了。”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中的一些事情:你越是强调,他越会出错。例如:“武”字不能多一撇,他偏偏要加一撇;“御寒”的“御”字,中间一竖是一笔,他偏偏写两笔,“矛盾”的“矛”,千万不能少一撇,可他就是不写撇;“琴声”的“琴”,下面是“今”,他偏偏会写“令”;……老师认为,经过再三的强调,反复地书写,结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可事与愿违,无论你老师怎样强调,总还是有人会错,有的甚至还是好学生,为此,我们老师常常懊恼生气,责怪孩子不长记性。
看了“穿针心理”的文章,我明白了许多:
从表面上看,很多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人有这样一个弱点:当对某件事情过于重视时,心理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很多人在人生的关口失手,心理紧张与焦虑是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每年的高考中,许多成绩优秀的考生却考砸了。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沟沟坎坎,大事小情。所以我们要放平心态,坦然地去接受,并尽力使之对我们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要因为学生的过错生闷气,更不能让它左右我们的心情。
“穿针眼”效应的理论对于改进我们的后进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我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想想“穿针效应”,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经常出错的孩子,善意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件事。那么,我们就能真诚充实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