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文”中学“语”
潘 希 文 2011.5.
教学内容:《孔子游春》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读后纷纷举手发言)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
师:组织学生再读片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抓住了哪些景物特点,展示了泗水河畔春景的美丽?
生:阳光普照,眼前一片明亮、灿烂;
生:桃花开了,殷红如云;
生:柳树绿了,摇摆着柔美的身子;
生:春风习习,如悠扬的琴声;
…………
师:组织学生再读片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仅仅展示了春景美吗?
生:(边朗读边思考)这一篇短不仅景色美,而且语言也很美。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很会动脑筋。谁能具体说说这一篇短的语言美在哪里呢?
生:二三两句用总分的形式把大自然比喻成伟大的母亲。
生:第三句写得很具体,从地上写到天空,把大地比作母亲的胸怀,把森林比作母亲的长发,把太阳比做母亲的眼睛,把春风比作母亲的絮语……
生:第三句不但比喻形象生的,而且还使用了排比的手法,用词贴切,节奏和谐,尽情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这段文字描绘了孔子和弟子们游春的背景,给人美的意境,最后用省略号结束了这段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吧。
(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生:(奔腾的长江)是她(流淌的血液);
生:(蜿蜒的群山)是她(绵延的血脉);
生:(漂浮的白云)是她(舒展的舞姿);
生:(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生:(绵绵的春雨)是她(甘甜的乳汁);
生:(遍地的鲜花)是她(漂亮的被单);
…………
教学随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语言教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古文合言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习惯,已是刻不容缓。语言训练是一项基础工程。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几个部分,四方面的训练也应当彼此渗透,彼此紧密相连。在以上片段的教学中,通过在诵读中理解其意思,在感悟中体会其意境,更在品味中学习其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让学生在“文”中学“语”。学生通过对语言的转换、想象,不但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的灵活性与广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