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促进动态生成
发布时间:2011-06-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黄华
 

学习中的主体——学生,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于学习活动中的,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关系和情境之中。学习当是情境性的,并且是一个积极地指向解决特定问题目的的知识应用过程,同时,学习的情境性也是适合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理解抽象概念的相关特征,发展更加弹性的知识表征。”而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和活动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较好地促进动态资源的生成。

案例:

教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教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为了引出“Write an e-mail”等新授短语,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想和一个远方的朋友联系,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而不是一个个呈现新短语。这样设计不仅是为了引出新内容,还为资源的生成打下了伏笔。这个问题,就属于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设计,能鼓励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有利于资源生成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顺势问用这种方法需要哪些东西。这是预设好的,为了引出本单元新词汇。这是个非常自由的学习交流过程,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属于极度活跃的状态。不知不觉在经过几个答案的交流后,新资源生成的过程,就是把有关写信,发电子邮件,寄贺卡,打电话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都呈现和操练的过程,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我是为了在教某个新内容,一切都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

这一案例,我有效创设了适于动态资源生成的问题和活动情境。教师关注问题的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和探究性,创设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散思维,推动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有层次、有节奏、逐步深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有利用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多方开展真正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因为思维不单是从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回归到情境中。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发挥特定的引导作用,建立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建立被经验到的各种事物联结,以便随后能促进暗示的流动,引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对自己的潜能和周围的世界有深切的感悟,并通过多种活动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