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第八次”
【案例】:
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中有这么一段:忽然,一阵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这一次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这是描述蜘蛛七次结网七次失败,但始终没灰心,第八次终于成功了。八次中详写了第一次,略写了第二次到第七次。这种详略结合的写法使文章简洁,清晰。但也给学生的想象留有空白,对蜘蛛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能理解到位,更不能被深深感染;没有切身经历那八次也就不会和布鲁斯一样感同身受,激动得要跳起来。于是,我也要和大家与蜘蛛共同经历这历程,也来“第八次”。
师:蜘蛛找到一个地方,开始为自己安个家。只见它吐出细丝细致地干了起来。忽然……
生: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
师:蜘蛛第二次扯起细丝再次结网……
生:又被风吹断了。
师:可蜘蛛不生气,仍第三次扯起细丝再次结网,但是……
生:又被风吹断了。(语气上有一丝无力。)
师:这次蜘蛛仍不放弃,继续第四次扯起细丝再次结网,结果,一阵大风吹来,丝……
生:又断了,(感到失望)
师:网……
生:又破了!(感到气愤)
师:这次,蜘蛛还不灰心,它还要干第五次!这一次……
生:仍被风吹断了。(感到无助,信心在一点一点的消磨而尽)
………….
师:第七次,它要再来一次,它不相信不成。可最后……
生:仍是丝断、网破!(彻底失望)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蜘蛛,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世界是怎样想的?
生:怎么织个网这么难呀?
生:以前不是一直都很顺利的嘛,今天是怎么了?
生:我都织了七次了,竟然还没成功,我不干了!
生:我会重新选择一个无风的地方织。
生:不,我就不相信战胜不了它,我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织一张网。
师:呀!这是一个怎样的蜘蛛?
生:勇敢的、坚强的、敢于挑战困难的、有着坚定意志的……
师:那其他一些蜘蛛都怎么了?
生:退缩了,害怕了,没有毅力了,向困难低头了!
师:那文中的蜘蛛是怎样的呢!
生:勇敢面对困难,继续重新织第八次。
师:那也让我们干“第八次”!这一次,照样从头干起,
生: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分析】: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1、给予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在这里,我就让学生也融进故事情节,当一回蜘蛛,也切身体会蜘蛛的勇敢、意志坚定,无论困难再大也不失信心。这一切,通过一次次的挫折,同学们将自己与蜘蛛对比,不用老师多说,学生就已完完全全体会到了。
2、给予言论的自由。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宽松的言论自由是产生智慧火花的土壤。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注重人文精神,越来越追求对学生思维个性的关怀。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它的提出,正是扣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语文学科的教育对象是生动活泼的年轻心灵;而每一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课文,几乎都是作者智慧和情感的体现。这更是语文学科的巨大优势。它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巨大魅力,从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艺术,而想象就是这艺术王国里的一朵奇葩。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想象无处不在,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