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金蝉脱壳》揭题教学有感
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羌文英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课《金蝉脱壳》是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这篇课文伊始,先让学生理解“金蝉”的意思。当学生明白了“金蝉”就是“蝉在脱壳之前,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意思后,我马上抛出一个问题:“金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出外壳,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金蝉脱壳的情景呢?”
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绪穿越课堂,来到旷野,联想到暑假村边游乐时所见的金蝉脱壳的一幕,随即有几只调皮的小手举了起来,且前倾着身子,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有幸看见的动人情景娓娓动听地当众表述一番。当一位学生饶有兴趣地把自己在杨树旁欣赏到的金蝉脱壳的一幕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时,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几许羡慕。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追问:“这个词语后来用来比喻什么呢?”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说:“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你看过这方面的故事吗?这时一位平时爱啃课外书的同学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知道‘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这个故事讲的是:
……
故事讲完了,许多学生仍然沉浸故事情境中。
这个揭题的过程充分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我马上开始本文的教学:“你们想更近一些观察金蝉脱壳的神奇动人的情景吗?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仔细欣赏那一幕。”
反思这个揭题片断,我觉得这个教学环节首先体现了语文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改理念。
解题时先让学生说说“金蝉脱壳”的本意。捉过蝉,玩过蝉的学生多半看过蝉壳,于是肯定会想到观察蝉的蜕变,再让学生把自己亲眼目睹的情景讲出来,同学易于接受,从而让教学情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由此学生阅读新课的兴趣更浓。
其次,在解释课题“金蝉脱壳”的比喻义后,学生讲述了“孙膑”所用的“金蝉脱壳”计。透过这个来自课外读物的故事,学生明白学语文不光靠啃一本教材,更要博览群书,多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博采众长。
学生都有一种“从众效应”,当学生感到读书能丰富知识储备,需要用时能在同学面前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产生了勤读课外书的内驱力,由此把阅读课外书籍当成自己的一种需要。
总而言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积淀丰富的素材,才能充实写作资源,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教者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引导学生多读书,那么,就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亮丽的舞台。这样的开头教学不仅是本堂课成功教学的关键,更能引领学生成功扣开学好语文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