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设计一个像磁铁一样的开头
发布时间:2011-05-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蔡凤娟
 

今天听了薛建妹老师上的《沙漠中的绿洲》一课。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与保护的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者教学本课时,这样导入课文:

师:(黄色笔板书)“沙”,从字形上看“沙”是什么意思?

生:水少。

师:(黄色笔板书)“漠”,“莫”是“没有”的意思,那么“漠”是什么意思呢?

生:水没了。

师:对!“沙漠”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生:没有水,很干燥的地方。

生:到处是黄沙,看不到边。

生:风沙漫天飞舞,让人睁不开眼。

师:那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生:黄沙漫漫

生:一望无边

生:干燥口渴

师:(PPT出示)环境恶劣、不毛之地、寸草不生、飞沙走石、漫天尘土、渺无人烟。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成语。

生:读并读出环境恶劣,理解并能想象画面。

师:(PPT出示沙漠图片)大家一起来看,这就是沙漠。

生:观看并发出惊讶之声。

师:(绿色笔板书)“绿洲”,看到这个词你又想到了怎样的地方?

生:到处是花草树木。

生:一片绿色的草地。

生:有山有水,生机勃勃。

师:(出示绿洲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哪些词?

生:青翠欲滴

生:五彩缤纷

生:山清水秀

生:鸟语花香

……

师:(小结)“沙漠”是个渺无人烟、飞沙走石的地方,而“绿洲”是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地方。感觉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有一天,这两个地方共存了。(白色笔添加“中的”使课题完整)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

[反思]:回想起以前,我上《沙漠中的绿洲》,就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接着让学生质疑,中间省略了一大环节。而薛老师的新课导入,比较下来明显细致、踏实得多,也很扎实得多,设计了一个像磁铁一样的开头,我认为做得特别好的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文字符号,又能回归生活,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理解“沙漠”后学生说说想法。《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老师就能在课堂中很好地落实课标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2、  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元素。”老师在让学生理解词语“沙漠”“绿洲”后,都让学生想象画面。想象之后再出示画面,这样既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3、  相比较我们传统的教法,可想而知,学生对“沙漠”对“绿洲”的印象必定模糊。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沙漠代表死亡,绿洲代表生命。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明白了:“改造沙漠,保护绿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