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应该有助于这种课堂氛围的形成。按照语文组的进度,今天是我开课,我执教了17课《生命的壮歌》,教学伊始,利用课前有益的语文活动,自然牵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情境创设中继续渲染这种特殊的“生命”情感。使得学生未走进文本之前对“生命”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既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做了很好的铺垫,又有意识的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生命”的种子,等待着萌发。
师:在《生命桥》一文中,我读懂了一个词语—“神圣”(板书)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那情景是何等神圣。”相信同学们在《蚁国英雄》中一定也读出了什么?
英雄—“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但当我读到《生命桥》中“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这一句时,我心中满是担心(板书:担心),这些无辜的羚羊该怎么办呢?当读到“年轻羚羊下坠时,奇迹出现了”,我的心头不免一阵惊叹(板书:惊叹),惊叹于羚羊们的团结协作,更惊叹于羚羊们的无私!
惋惜—“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
惊讶—“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小结:《生命桥》从担心到惊叹,从惊叹又走向神圣的情景,《蚁国英雄》从惋惜到惊讶,从惊讶到心中的英雄,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作者都用形象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了。愿意不愿意做个小小研究员,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有趣的语言文字?
读,细细读,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画,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子、语段;写,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者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说,说说自己的研究成果。
提示:指导时要做到“字字连词——词词连句—句句连段——段段连篇”。
语文的学习应该注重语言文字本身。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具体实践,内化语言文字,积淀文本情感,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怀。语文的学习应该教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师生共同交流阅读体会时,注重阅读指导中的扶放结合,即教师以《生命桥》为例倾吐阅读感受,而学生以《蚁国英雄》为例表达情感。在重点研读文本,品字析句,走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