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基于学情的思考
东青实验学校 赵静芬
本学期公开课,我很想尝试本册新增添的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并不是因为去年在全国“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中已经接触到了现成的教案,因为现在加入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这篇课文与我去年听课时的课文已经又有了改动。只是缘于初次接触课文,就喜欢上了它:因为它清新的笔调,因为文中“我”的调皮可爱、无所矫揉,因为“祖父”的慈爱,也因为萧红年轻的生命,因为欢乐的文字背后的淡淡的却抹不去的哀愁。
第一次试上是在五(4)班,以前公开课教学前也总是在这个班试上,感觉除了自己的班级,这个班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教学中预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情于物”的写法。于是在两个班的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环节,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
课堂实录(一)
师:在这园子里仅仅只有“我”是快乐的吗?
生:不是。还有那么多花鸟虫鱼也是快乐的。
师:(提出要求)它们是如何的快乐呢?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一下你在园子里的快乐。
生纷纷举手,完成这一说话练习。
师:作者写自己的快乐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花鸟虫鱼的快乐呢?
生:这是反衬的写法。
师:这是反衬吗?作者写它们的快乐,是为了表达谁的快乐呢?
生:是作者自己的快乐。
师: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些事物的身上,这样的写法不叫“反衬”,而应该是“寄情于物”。
……
课堂实录(二)
师:在这园子里仅仅只有“我”是快乐的吗?
生:不是。还有那么多花鸟虫鱼也是快乐的。
师:(提出要求)它们是如何的快乐呢?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一下你在园子里的快乐。
生纷纷举手,完成这一说话练习。
师:作者写自己的快乐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花鸟虫鱼的快乐呢?
生: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作者写它们的快乐,是为了表达谁的快乐呢?
生:是作者自己的快乐。
师:作者把自己的快乐的情感寄托在这些事物的身上,因此这些事物也变得快乐起来,这样的写法就是“寄情于物”。
(出示: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师:你觉得作者这一句还只是在写天空吗?
生思考片刻
生:可能是写自己的希望。
生:是写自己的理想。
……
对本环节的反思:在我的下意识里,在试上后,对于本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我却忽略了各班学情的不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