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椋鸟》内容介绍:这篇主要写作者徐秀娟在林场看到会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和归林后热闹的场面,赞扬林场工人植树造林辛勤地劳动。这篇课文与其他写鸟的文章不同在与作者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对会椋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写。因此,在导入的环节出现三种模式:
案例一:
师:同学们谈谈你喜欢的动物。
生:小狗。
生:猫咪。
生:小鸟。
……
师:你知道哪些鸟?
生:麻雀。
生:喜鹊。
生:孔雀。
……
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鸟,出示图片并板书会椋鸟
案例二:
师: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生:介绍
师(补充: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师: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板书课题
案例三:
师:同学们到六年级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吧!哪位同学来背一背你知道的古诗?
生:背诵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师:谁来背一背有关鸟的古诗。
生:背诵交流,师生指出古诗中的鸟名。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鸟的古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生:朗读
师:看来大家对鸟的热情非常高。这节课我们学习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板书课题。
思考:我们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文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一和案例二教者采用情景导入,图片、声响引人入胜,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三,从学生古诗词积累出发,出“语言文字”出发,从“语文”这门学科特点出发,导入部分相当实效。因为新标准对每个年级段背诵古诗文的篇幅有明确要求。其中五六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由课文导入的三种不同模式的比较中我想到当我们在某一教学环节设计时,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教法选择时,不防从“语文”这门学科特点出发,选择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法,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