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最大的麦穗 ”
汪海英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一事一理,智慧故事,心灵鸡汤,喜欢读,喜欢品,但真正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真正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会阅读这样的文章,还是有点战战兢兢的。所以,拖了好久,学生把课文预习落到了实处,才开始真正进入学习,一课时完成了教学。
于永正说:书不读熟不开讲。也有人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书能否读熟,能否带着问题,主要依赖于课前预习。所以,没有课前的预习,就没有课堂的高效。
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只要求学生在课前把课文读几遍,抄抄生字词,标上段落序号。现在我总是在校抽取那么几分钟,要求学生针对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做出适当的批注圈画等。
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一件正确的好事,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更减少了课堂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参与率。
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走进文本,跳出“篇篇精确分析,段段细读深究”的误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具有思维张力的统领性的核心问题,才能依托文本,紧扣目标,教在关键处。于是我围绕苏格拉底的三段话,紧扣弟子们找麦穗的表现来设问,主要设计了以下三问:(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高年段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核心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表达方式,要寻求两者的融合与平衡。学生必须亲历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才能获得对文本表达方式的领悟。因此,在组织交流,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适时地捕捉了一些语言训练点。
课文是由语言组成的,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的特点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田?靠品——品词析句。语文课堂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
“埋头向前走”“低着头往前走”,他们埋头苦干,却没有抬头看路,导致他们“走到尽头”才惋惜;“总认为”“总以为”错误的思想决定错误的行动;“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挑挑拣拣”过于优柔寡断者,难以成功;“随手扔掉”这是失败的最直接原因,手里的没有握住,就急着去找飘渺的机会。这是最大的错误,珍惜眼前,发展将来才是上策啊!不过呢,退一步说,也有“置死地而后生”,也有“背水一战”。怎么说呢,真理总是相对的嘛,这点是千万不可以在本课教学时引导的。如果有机会,过段时间给学生们读读相关故事,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给学生留下语言,仅仅注重品词析句还远不够,还必须加强言语实践。为此,在课堂中,我抓住了文后练习,让学生多说,多甄别列举的实例是否能够证明这个理儿。重视预习,重视设问,重视训练,长期坚持,也许语文的习染就不知不觉改变了学生。
苏格拉底的智慧是什么?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中悟理并将这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的传递给别人。我们的教学呢?也应如此,而最重要的是,不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知道什么,或者说,让他们去寻找那颗“最大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