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怎一个“醉”字了得
发布时间:2011-04-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丽敏
 

怎一个“醉”字了得

——《如梦令》教学杂记

东青实验学校   周丽敏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对于她的词我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喜欢她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喜欢她的《声声寻寻觅觅》,喜欢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她的柔情似水,她的忧愁心碎,她的婉约清丽,但除了偶尔的低吟,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带着孩子们走进词的意境中。

一睹为快,浅尝辄止

在《练习2》中学到了《夏日绝句》,孩子们对李清照为国忧患,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有了认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感染着孩子们。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放手一读《如梦令》,孩子们的表情立刻从严肃转向柔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没有一个生字,孩子们依依呀呀读得很轻松,能读准字音,能读准节奏。

再读悦心,理解感悟

在此阅读时,分为三个层次,词与图对照,读出画面;朗读全词,叙述往事;吟诵出情,品词论词。

第一个层次,学生读词,根据插图叙述词人笔下眼中的美景。笔下景物:溪亭、日暮、舟、藕花、鸥鹭。眼中景物,观察插图,一眼便知。要引导孩子依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鼓励孩子放开心扉诉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说出这是一片( )景。鼓励孩子们运用学过的美文,孩子们想起了《三亚落日》的那份美,想起了“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起了三年级时学过的《荷花》,这样的迁移运用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他们似乎一下子知道了为什么要去背诵那么多的优美句段。

第二个层次,把自己幻化成李清照,说说这件事,也就是把词的意境叙述出来,让景和事交融在一起。引导孩子说说这是一件()事,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件趣事,理由是“沉醉”到“不知归路”,那情景一定很有趣;“误入”藕花深处,那种着急的囧态也很有趣;“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更是一场意外之景,让“争渡”的心有了欢愉,是一份难得的趣事。这是一件往事,因为“常记”,词人常常回忆,可见已是时过境迁了。

第三个层次,吟诵出情,品词论词。“词中有画,词中有事,词中有情”,这是一份()的情呢?从“沉醉”看是表达一份愉悦的心情。从“常记”看,要倾诉的情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回忆那种愉快的经历。从“常记”看是对美好安定闲适生活的向往,因为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而词人却还陷在回忆中不能自拔,所以“常记”。

诵读积累,走近词人

这首词学完后,孩子们孩子乐呵呵地说着“争渡,争渡”“沉醉不知归路”,由此可见,他们对李清照这位已经多了一份认识,也多了一份兴趣。

在诗词教学中,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诗词中画面,从而理解意思,感悟情感,已成为诗词教学一个重要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把词和插图相结合,借助想象,看到画面。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浓墨重彩,意在把“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想象为“一幅流动的画”。 把诵读、说话训练融入画面想象之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回忆以前品诗品词的经历,总结诗词品味的不同路径:有的是抓诗词的“眼睛”,有的是着重其千古传诵的妙句、警世的佳句;有的着重其选材的独特,构思的巧妙;有的着重其表达的风格,语言的特色。像这首词,只有三十三个字,却描写了一片景、叙述了一件事、抒发了一份情。这就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李清照词的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

一个“醉”字才有了“不知归路”,有了“误入藕花深处”,有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虽然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真正走进词的意境中,但即便只是诵读也觉着是一件美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