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一题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4-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建妹
 

                          一题引发的思考

东青实验学校    薛建妹

  在学习了《雾凇》一文后遇到了一个习题:

   弥漫  逐渐   三九严寒  银线   洁白   晶莹  随风飘荡    银松雪柳    最后    大地冰封   银光闪烁   银条   淹没  一层又一层   最初

1、            描写天气寒冷的:

2、            描写雾凇颜色、形态的:

3、            形容变化过程的(按先后顺序写):

在练习前我和几位老师就此进行了探讨,但结果不得一致,一方

认为“最初、逐渐、最后”就是形容变化过程的,一方认为“随风飘荡、弥漫、淹没”也属于形容变化过程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围绕雾凇的形成条件,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从何看出有“足够饱和的水汽”的教法来看,上述问题关键错在题目的表达上,应为:形容雾凇变化过程,因为随风飘荡、弥漫、淹没”这几个词都是说明雾气在不断变化的,而非是雾凇。这一不是很成熟的答案在后来的听课学习中得到了肯定。

   教者以这样的问题引发的学习活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雾气变得越来越浓的?找出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个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目的性与指向性,收获的知识点更为清晰、科学。正如,张新东校长所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明确些,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上我们常用提问来推进教学进程,但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可能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问得适切,则学生答得靠谱,思维才是有效的。一个问题,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并组织语言回答,就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提问是否适切,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是否适合学生的理解力和已有认知,是否适合学习内容,难易度是否恰当,是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等。

有人说讲课就像交谈,如果语无伦次谁能听得懂?所以,说事时,思路要清晰,叙述要条理,观点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这样才是善言者。这也应是教师首要的必备素养。

好口才,是讲得清晰的基石。虽然不要求像金话筒主持人那样妙语连珠,但也需要像交警一样说得对,要不就混乱了。如果在上课或讲话时,重复地絮叨,都让听众讨厌呢,哪来的效果?何况我们的对象都是似懂非懂的孩童呢?

其次有丰厚的知识,是讲得清晰的有效保障。虽然不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像专家那样学富五车,但作为教师,对专业、对教材的知识都把握不起来,对概念理解、技术把握都存在缺陷,再教给别人,不更糊涂吗?

都说教师吃的是开口饭,没有点“嘴上功夫、肚里货”还真不行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