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篇幅与问题设计的有效把握
徐丽丹
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上到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们总是不愿意听,就算一开始听得很认真,但总是坚持不到最后。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通过近阶段的外出学习和自己的一些反思总结,我发现课堂出现这种原因之一是我们有时欣赏的篇幅过于长,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匹配。如在欣赏一首很长的乐曲时,我们只问学生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听音乐基本上就可以回答了,如果要让学生整首乐曲的听完,那他们就肯定没心思听了。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欣赏的篇幅与提问相匹配起来,起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既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学生听着也不会觉得无聊。
如在欣赏木管五重奏《火车向着韶山跑》这一乐曲时,我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乐器模仿汽鸣的声音,从中了解木管五重奏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圆号、长笛、大管、单簧管、双簧管这五个乐器并不是太熟悉,如果我一遍又一遍的让他们听,他们也是听不出来的,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我播放了一个汽鸣声,让学生猜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样就揭示除了第一个乐器圆号。接下来就听《火车向着韶山跑》的第一乐段,问演奏乐器发生变化了吗?声音还和圆号一样吗?这一环节就揭示了木管。再继续欣赏,问是不是只有一种乐器演奏主要旋律呢?情绪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就揭示了其他的乐器,老师也可以顺其自然的介绍木管五重奏的相关知识了。这样篇幅与问题相匹配后,学生的兴趣也就浓厚了,而且必须一直全神贯注的听。
当然在欣赏的过程中除了这个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在欣赏中我们可以根据旋律情绪等加入合适的动作,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还可以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等等。